妇女参政
记者又来到居民杜庆华的家。今年37岁的她曾当选过三八妇女红旗手、县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等。杜庆华说,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鄂伦春族的发展,她的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是分不开的。
杜庆华的母亲莫银花曾是胜利村村长,她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了共产党对鄂伦春族群众的关怀。11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了他们兄妹仨人。叔叔将他们兄妹接到家中抚养。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政府经常帮助他们兄妹,使他们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哥哥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杜庆华成家后,和丈夫陈静涛发展农业生产。没有资金,小俩口就抬钱种地,负债很多。杜庆华说,当时生活闭塞,跟外界没有什么联系,不懂银行贷款是怎么回事,居民都抬钱种地。得知居民的困难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来到村里,积极主动为他们办理了银行贷款。在政府的帮助下,居民一步步脱贫致富。
那年,村里评选三八妇女红旗手,大家一致推荐年轻实干的杜庆华。此后,杜庆华多次参加会议,参政议政,反映鄂伦春族群众的心声。2002年,杜庆华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杜庆华家里不仅有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还买了一台电脑并安装了网线。她经常上网帮助村民寻找致富信息。她说:“乡亲们选咱当代表,咱就要为乡亲们服务,利用现代化工具,和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殷殷关怀
走出杜庆华的家,恰巧被侯金花老人迎面碰到,她紧握大家的手,让到她家坐一坐。侯金花老人说,前几天,家里漏雨,告诉村里,村委会主任立即带人冒雨维修,现在家里不再漏雨了。
侯金花老人72岁,当她回忆起儿时与父母的游猎生活时眼含泪光。老人说,那个时候真是太苦了,没有固定的房子,吃的食物都得靠打猎,饥一顿饱一顿,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那时没有布,穿兽皮挡风寒,老人的一个女儿在出生时被活活的冻死了。搬下山就好了,这里有商店、卫生所,居住条件就更不用说了,她家这房子,是政府免费为他们盖的,还给他们土地,帮助他们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家里有困难,镇里和村里的领导立即赶到帮助解决。虽然她有儿女,但是家里经济困难些,镇里和村里为了照顾她,特事特办,为她办理了五保户手续,让她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老人感慨地说,这都托新社会的福,党对鄂伦春人真是太好了。
鄂伦春族群众定居50多年了,他们从游猎的生活状态到现在定居的安逸生活,富裕起来的鄂伦春族群众深深地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大力帮助。在乌拉噶镇胜利村村委会的墙上有这样的一块展示板,上面写着:从乌拉嘎镇鄂伦春胜利村群众定居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太阳就晒不化兴安的积雪,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鄂伦春民族幸福的今天。
据悉,1953年,鄂伦春族群众下山定居后,伊春市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帮助他们从事农业和其他经营劳动。政府为他们建了新砖瓦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又给村里安上了自来水,居民用水方便了卫生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鄂伦春人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加了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大力发展农、工、商、贸、服务业,使古老的鄂伦春焕发了青春,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村建设全面开展以来,政府关心鄂伦春族群众的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胜利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以优质大豆种植为主,袋栽木耳、北药种植和个体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存的多元化产业,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08年,全村农村经济总产值已达23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900余元。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酿酒业为龙头,其它产业为补充的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
并积极抓基础建设,改变村容村貌。3年来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条4880平方米,修建水泥边沟1000延长米,新增桥涵4处;建休闲广场2200平方米,其中硬化1350平方米,建篮球场地一处;修建村活动室15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29个;改厕38户;维修了胜利村入口大门,更换板障子2000延长米,安装路灯26盏,设立宣传牌2块,增设垃圾箱10个;村内植树2000余株,栽种绿篱350延长米,村屯四周绿化植树5100棵,绿化覆盖率达30%。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29/10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