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让现代特色农业成为统筹城乡经济抓手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辖1区11县,总人口353万,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北要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方针,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人文优势,打造区位优势,培育科技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市GDP达到635亿元,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增长40.5%;财政收入达到158.6亿元,同口径增长3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增长40.2%。

  现代特色农业是榆林跨越发展必由之路

  如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我们形成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共识。把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发展榆林农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等定位,力争实现两个轮子一齐转,带动榆林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目前,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工业快速发展,具备反哺农业条件。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0亿元,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75%。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折合油气当量占全国一次能源5%以上,榆林已成为产能大市,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形成。

  二是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具备财政支持能力。2007年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5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预计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支持农业发展的实力越来越强。

  三是技术储备不断完善,具备科技支撑条件。榆林市、县、乡三级农业推广、科研、教学机构总计334个,人员3385名,专业技术人员占93%,技术力量雄厚。

  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具备发展产业基础。榆林出现了一批具有一村一品特点的种养加专业村,种养殖业整体走上了商品化的发展路子,具备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

  五是发展共识逐步形成,具备社会保障条件。2006年全市“三农”投入16.6亿元,是上年投入的1.5倍,2007年投入达到20亿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村、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科学规划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蓝图

  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特色产业面积达到80%,商品率达到80%,品牌占有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基本思路是:实施"54598"工程,即:坚持“五大战略”,构建“四区一带”产业布局,探索五类发展模式,建设九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八大名优品牌。五大战略包括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体制创新战略,产业化发展战略,科技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四区一带”产业布局包括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五种发展模式指“一村一品”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模式、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和大型农场模式。九大特色产业基地包括养羊生产基地、优质红枣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小杂粮基地、高产玉米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果桑基地和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这里打造的八大品牌是:陕北羊子、榆林薯业、榆林红枣、大明绿豆、大漠蔬菜、三边荞麦、榆林种业、陕北杂果。

  以有力措施保障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科学制定规划。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运筹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规划思路。确保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

  强化基础建设。搞好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为重点道路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农村供电、通讯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确保投入到位。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村建设。确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基金用于现代特色农业的比例。确保小额农贷投放每年增长30%以上。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1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根据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组建和强化推广体系。延伸农业信息渠道,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运作机制。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试行政策性保险。探索开展农业担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产基地 产业基地 蔬菜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