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过程中,既要让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尽快致富,又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这也就是北京市提出的“生态农业”的概念。
在北京市平谷区的大华山镇挂甲峪村,这里发展“生态农业”的故事让人感动,也给人以启示。这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落,原是个无人(才)、无钱、无物、无水的“四无”山村,村里称的却是六十几条光棍汉,老百姓吃水都得跑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拉,进出村的路,天气不好人都出不了村,东西也运不进来。现在,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山公路绕山弯,层层梯田绿山川,桃红柳绿满坡秀,百姓住上了小别墅,光棍娶上了新媳妇,旅游木屋布满山,田园风光引来游人住。“我们村现在走的是循环经济的模式,搞的是绿色旅游,生产的是有机食品,这是专家给我们的建议,我们就朝着这个道上走。现在我们生产的大桃、苹果可都是经过权威部门认定的有机产品。因此,我们对环境非常重视,连煤渣子都不让拉进村,村民取暖用的都是太阳能、烧火用的是秸秆气。”村支书张朝起无不自豪地说。我们看到绵延35公里曲曲弯弯的盘山路、连栋成排的农民别墅群,心想这么高的山,人空手爬上去都受不了,不禁为这里的人们愚公移山、养山富民的精神和境界所感动,很想知道他们更多的故事。老张回想起当年的情形,脱口说道:“要想富,先修路。先治坡,后致富。”这是村里当时抱定的信念。当年为修一条村口的路,全村群众集资,一个光棍把攒了半辈子准备娶媳妇的4000元钱都拿了出来,这件事让他很感动,也激发了他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后来,随着全市旧村改造、村建设的启动,政府加大了对村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的支持,更增强了他们养山富民的决心,村里更是苦干加巧干,他们一口气做到了“十上山”:大桃种上山、公路建上山、科技送上山、梯田修上山、水源引上山、能源输上山、旅游开上山……正是靠着他们苦心经营的这一坡的绿色,村里的民俗旅游开始红火起来,农民收入每年大幅度提高,农民阳光小别墅也已建成入住……
密云的番字牌、王庄,情况不太一样,但他们也同样在念着生态致富经。从县城到番字牌开车还需要走大约一个小时。这个村因历史上战争留下一块番文石碑而得名。小村坐落在密云水库的上游,过去他们守着水库过的是穷日子,因为在库区,好地被淹,为保这盆净水,搞工业、养殖业又受到限制,为此当地人曾无奈地喊出了“要想富,炸水库”的口号。现在,随着村建设的推进,路通了,灯明了,街道修了,人来了,农民的心里也亮堂了,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里的生态价值:环境、生态是资源,资源就能变财富,过去的穷山恶水现在看起来是“金山银水”,水库变成了宝藏,这里有最好的空气、最好的生态,别人种的是粮食我种的是种子,养蜂、养鸡也品质最好,还可以依托生态发展旅游,占尽了天时地利。
延庆县香屯村,是一个只有24户的小山村,在幽深的群山环抱之中,95%的林木覆盖率,生态诱人,典型的山村风貌,闻讯的城里人来了。2007年五一黄金周,为接待来这里休闲的客人,村里人几乎忙得连饭都吃不上。现在村民意识到,守住这一片绿色,保护好千亩栗林,就保住了自己取之不尽的财源,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看完一个个山村,我们强烈意识到:生态文明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共识,这些乡村的发展轨迹就是从不自觉到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在城乡统筹政策的推动下,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引导下,聪明的农村人正在迎合城里人的乡村旅游、生态休闲的需要,围绕产业抓生态,村村唱起旅游戏,他们把环境建设转向生态景观化、公园化,用审美的眼光建设自己的家园,既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又支持了经济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2-29/9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