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从追赶到领跑世界


  对于今天的农民而言,缓控释肥是个耳熟能详的词。而仅仅在十多年前,缓控释肥还是新事物。

  以2006年中国第一条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生产线在金正大建成投产为起点,中国缓控释肥揭开了从追赶到领跑世界的序幕。缓控释肥的崛起,不仅让金正大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新型肥料企业,更让无数的农民收获科技带来的喜悦。

  自主研发突破封锁

  世纪之交,中国复合肥行业,尤其是在新型肥料领域,国际品牌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彼时,以金正大董事长万连步为首的领导班子敏锐地认识到中国肥料业与世界的差距,开始眼光向外,在全球寻找前沿技术。“我们要做最有前途的化肥产品,让中国农民用上世界上最好的肥料。”

  一次在美国召开的肥料研讨会上,一个陌生的名词“缓控释肥”引起了金正大人的注意。进一步打听得知,缓控释肥可以实现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基本同步,这一技术为破解化肥利用率低提供了新途径,被称为“施肥技术的一次革命”。

  但是,缓控释肥制造技术只有美国、日本等国家掌握,国内尚未见到工业化生产的案例。金正大相关高管赴国外四处考察,但处处碰壁。

  国外技术封锁没有挫伤金正大人的斗志,他们把目光转到国内。2002年,金正大联手山东农业大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举破解了国内开发缓控释肥多年难以攻克的三大难题——缓控释肥机理研究、缓控释肥包膜材料开发、缓控释肥包膜工艺和控释肥包膜技术创新,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

  2006年,随着金正大第一条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装置投产,中国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国。经过十余年拼搏,如今,金正大已是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与之相应,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国。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曾经感慨:“确实不容易,金正大为自己争得了荣誉,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更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让贵族肥走向大众化

  2016年,由金正大等发起制定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并在全球实施。这是国际肥料界对金正大所作独创性贡献的高度肯定,标志着中国缓控释肥制造技术开始领跑世界。

  缓控释肥虽然首创于西方,但在中国,由于金正大十余年如一日的专注,在技术上实现了超越。

  缓控释肥节肥、省工、环保,不过,如果将西方的缓控释肥技术照搬到中国,将面临一道巨大的障碍:价格昂贵。在国外,缓控释肥主要用于花卉、园圃等,被称为贵族肥料。而在中国,金正大的目标是要在大田推广,以解决中国日益凸显的过量施肥和劳动力短缺难题。价格平民化,这是缓控释肥研发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通过无数次试验摸索,金正大终于筛选出控释性能好,成本低的包膜材料及其组合配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部分缓控释肥与部分传统复合肥掺混,从而克服了成本障碍。这是金正大的创举。

  作为国内缓控释肥行业的开拓者和领跑者,金正大在这个领域硕果累累、荣誉等身。金正大自主研发的包膜控释肥、水稻专用控释肥、腐植酸包膜控释肥3项产品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截至2016年,金正大在缓控释肥领域获得授权专利200项,其中与缓控释肥相关的发明专利168项。

  2010年1月,金正大因为在缓控释肥研发推广上的卓越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这是肥料行业的至高荣耀。

  小产品成就大产业

  如今,缓控释肥已经成为中国新型肥料领域发展最好、规模最大的品种之一。小产品成就了大产业,小产品更是转变了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这一切,离不开金正大的首倡之功。

  围绕缓控释肥推广,金正大在业内首次推出种肥同播这一全新的农化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将缓控释肥与玉米同步播入,大大节约了人工,成为破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在金正大的带动下,今天,种肥同播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推广开来。

  一花独秀不是春。金正大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产能和技术,满足农民需求,还积极与上下游联合协作,输出技术、品牌、资金、服务等,推动了缓控释肥的大研发、大制造、大推广。2016年发布的缓控释肥产业白皮书显示,在金正大的推动下,缓控释肥为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年来,累计推广面积约5.25亿亩,累计实现节支增收约1100亿元;作物在等产量下可节肥15%~20%而不减产;十年来,全国累计减少肥料投入约500万吨;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个百分点,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图/文 吴俊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肥 施肥 化肥 花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