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百亿元潜力市场:群雄逐鹿“虾稻肥”!


最后,有人不禁发问:“既然稻田养虾,稻丰产、虾丰收,也能放心吃,那么,是否应该把所有的稻田都养上虾呢?”“在规模流转的土地进行稻田养虾,一方面可能造成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有损基本农田保护,也会削弱稻谷生产能力。因此,大面积推广要慎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解释说。高子登表示,由于小龙虾的效益是水稻的两三倍,且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措施较为复杂,假如这种模式的经营者重虾轻稻,就会致使一些地区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也就失去了“虾稻共作”、稳粮增效的意义。


链接

史书有记,“陴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早期的水田综合种养模式。而今,不仅稻田养鱼,人们还在稻田里投放小龙虾,尤其是近10年来,小龙虾餐饮、加工和出口市场持续火爆。

稻田种养结合模式,是指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家鸭、河蟹、河虾、河鱼等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方式。该项技术能减少化肥农药投入,节约农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可提高水稻品质,大幅增加经济效益。根据不同方式,每亩可产优质无公害稻谷300~450公斤,鸭子12~20只,优质蟹虾50~100公斤,河鱼150~200公斤等。

农业部专门委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编写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2016年小龙虾创造产值564.10亿元,经济总产值1466.1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万人。不知不觉间,小龙虾创造了千亿元级的市场。水田综合种养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克氏原螯虾(通常说的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用稻田,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稻田养殖小龙虾以废补缺、互利助生、化害为利,实现稻田养虾、虾养稻的良性循环。

虾稻综合种养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北省潜江市是风靡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虾稻综合种养模式的发源地。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该县“虾稻共作”面积仅有13.5万亩;到2016年底,这一数字激增到31.6万亩。距离潜江不远的湖北省监利县,2017年全县虾稻综合种养面积达50万亩,而监利县能开发为小龙虾养殖的稻田估算在100万亩左右。据央广网的报道,全国适合虾稻综合种养面积占现有稻田面积的15%左右。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达4.5亿亩,如果按照15%的比例计算,适合虾稻综合种养的水稻面积高达6800万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化肥 数据 浮游生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