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百亿元潜力市场:群雄逐鹿“虾稻肥”!


“虾稻共作”效益可观,虾稻肥成农资市场热点

一个百亿级的农资市场正在形成,未来甚至具备超过十倍的增长潜力。

“虾稻共作”,一个集农民增收、循环种植、生态农业等各类时尚标签为一体的“古老产业”,正成为农资企业竞争逐鹿的“新兴市场”。

作为一种水田综合种养模式,“鱼稻共作”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记载,是“虾稻共作”的滥觞。虽然发端于上千年前的农耕时代,但在化肥农药广受诟病的当下,这种植模式只能在争议中踯躅前行。而虾稻肥产业的爆发,急需规范标准的助力。

三倍收入十倍潜力增量

“水稻自己种,小龙虾一起养”是当前虾稻综合种养的真实写照,是将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遵循了自然规律,创造了稻虾共生共育的生态环境,达到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的目的。国内“虾稻共作”面积正在不断激增,其深受追捧有着多方面原因。

首先,推动虾稻综合种养面积激增,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效益。这两年,农产品价格普遍低迷,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自不必说,经济作物虽然好于大田作物,但种植风险极大,行情大起大落,一不小心就赔钱。“虾稻共作”既养虾,又种稻,效益相当可观。数据显示,“虾稻共作”模式发展比较成熟的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月湖村,全村412户就有350户从事“虾稻共作”,两口之家20多亩水田能实现10万~20万元的年收入。该村种养大户龚德成流转160亩水田开展“虾稻共作”,亩平均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收入近100万元,真正让农民成为让社会尊敬的职业。

其次,国家政策鼓励。虾稻综合种养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政治意义凸显。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部门对这种模式的支持力度超乎寻常。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充分肯定以“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模式。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等均明确了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决策。

再次,环保是大势所趋。虾稻综合种养与减肥减药的生态种植不谋而和。因为其对施肥打药要求极其严格,据统计,在“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下,农药用量可减少50%以上,化肥用量可减少30%以上,有利于种养品种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加上小龙虾共生,使得土壤质量大幅改善,种植出来的水稻品质很高,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最后,产业整合的需要。虾稻综合种养已逐渐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等农村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可喜探索,社会效益突出。

虾稻产业火热,虾稻肥因此也备受瞩目。据央广网报道,全国适合虾稻综合种养的面积占现有稻田面积的15%左右。而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达4.5亿亩。如果按照15%的比例计算,适合虾稻综合种养的水稻面积高达6800万亩,而当前国内虾稻综合种养结合的面积约有630万亩。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有关数据显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一般可亩产稻谷600公斤以上,产出小龙虾100~150公斤,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是单纯种稻纯收入的3倍以上。据此,虾稻综合种养按每亩增收2000元来算,潜在的增收规模在1360亿元左右,将成为稻农争相投入的焦点产业。由此可见,虾稻肥的市场潜力巨大,农资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可估量。

百亿农资名企抢先布局

虾稻综合种养因其巨大的市场前景,正吸引了越来越多农资企业的注意。肥料行业近水楼台,大企业瞄准商机,利用自身优势抢先布局,认真开拓这片蓝海市场。

初步统计,湖北省的小龙虾养殖正以每年100万亩的速度增加,预计湖北省的虾稻综合种养面积后续将达到千万亩的规模。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发集团”)早早看中契机,抓住此番机遇,及时出手。作为国有上市公司,兴发集团秉承科技守护农业健康、增效拓展减肥新路的理念,针对“虾稻共作”的特点,开发出生态、高效的新型化肥产品“金玉樘”虾稻专用肥,广受市场青睐和赞誉。兴发集团业务经理周斌表示,虽然虾稻专用肥是新型肥料,但农户对这种肥料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因为虾稻专用肥既养虾又养稻,比农户以前用的普通肥料效果要好,而且兴发集团还会与经销商合作,把养殖户组织在一起,请专家讲解养虾技术,来帮助农户更好地进行种养。为了解决小龙虾生长所需的浮游生物不足问题,虾稻专用肥里添加有微生物菌、腐植酸、有机质和各种微量元素。通过微生物来降解虾的粪便,将虾的排泄物转换为有效养分供水稻使用,生态环保。对此,湖北省公安县的经销商熊强表示,虾稻专用肥将会给公安县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新观念、新模式和新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化肥 数据 浮游生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