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挑战微生物菌肥极限



□本报记者吕海波

菌肥的风口

“有机肥替代”试点的实施,让微生物菌肥企业看到了不远处的风口。相比各类大化肥,菌肥尤其菌剂的生产相对精细化,菌种培养、含量配比、运输保存等等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在吾尔利,一尘不染的菌剂培养车间、密布其间的各类仪表装置恰恰印证了记者的判断:真正的菌肥是有技术门槛的。但从农资市场上来看,各种菌肥品牌快速涌现,各类菌肥大卖特卖,菌肥似乎成了最易生产、技术壁垒最小的产业,这很不正常。风口之上,我们期待看到真正有实力的舞者。


一位微生物科班出身、年过花甲的董事长,带领一家靠微生物菌起家、精钻科研的企业,在我国微生物肥料大潮跌宕、泥沙俱下的时代,将上演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湖北吾尔利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吾尔利”),在一座有花有鱼的庄园式工厂里,感受一位专家型老总的专业与专注。占地200亩的两座工厂、1万吨微生物菌剂产能、十几项微生物菌发明专利……在十多年积累的软硬件基础上,挑战微生物菌肥极限,正成为吾尔利董事长王正和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菌中“特种兵”

高浓度化肥中添加微生物菌,一直是农资行业广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业界广泛认为,复合肥中氮磷钾含量超过25%后,添加的微生物菌将难以存活、至少难以达到复合微生物肥料行业标准中要求的活菌指标:0.2亿/克。超过25%的氮磷钾含量,似乎成为复合微生物肥料难以踏足的禁地。

但是对吾尔利来讲,25%并不是难题。“我们的BMC菌群可以做出氮磷钾含量达到40%,同时活菌数量、存活期都符合行业标准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王正和说。在高盐中存活,只是吾尔利挑战的极限之一。复合肥中添加微生物菌还存在一个久攻不克的难题:微生物菌如何通过复合肥高温烘干环节的考验。这一难题已经让不少微生物菌肥企业头疼不已,但是在吾尔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我们的微生物菌,在造粒前加到复合肥里,经过150度左右的高温烘干后,微生物菌的含量和存活率仍能保持在行业标准之上。”王正和分析说,目前行业内比较常用的是微生物菌扑粉技术,扑粉存在易脱落、菌分布不均等问题,在效果上存在瓶颈。

在挑战这两项“不可能”同时,吾尔利另一项技术更是突破大化肥+微生物菌的极限:在液体水溶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在氮磷钾200克/升的液体肥中添加吾尔利BMC菌,一年后,该液体肥料中的微生物菌仍保持40%的存活率。“当时加的是5亿/克的菌剂,第一周死亡率30%,一个月之后死亡率上升了10%,一个月之后,存活率保持稳定。”王正和说。

微生物菌为何能扛住高盐高温?王正和解释道,BMC菌的培养就像培养特种兵,在高品质培养基中大量繁殖后,采用特殊工艺处理后的菌种,能够在十几分钟的造粒高温烘干后,保证菌的存活率。“在高温、高盐和液体肥的环境里,处于芽孢状态的微生物菌会进一步收缩,从而实现自我生存。”王正和说。

到底能扛住什么样的高温高盐?据介绍,在转鼓造粒或圆盘造粒中,烘干物料温度保持在150度以内,可以保证菌的存活率。另外,pH值在4~10,也可以保证菌存活率。

拼的是功能

目前市面上的各类菌肥,含量动辄标称几个亿,多则上百亿。菌肥好不好,关键在于含量是业内普遍的看法。但在王正和看来,菌含量并不是关键,菌肥品质关键看菌的功能和施肥入田后的存活率。

“肥料中含有的微生物菌要具备相应的功能,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王正和分析道,有固氮类生物菌,如根瘤菌;也有溶磷解钾类生物菌,比如芽孢杆菌等。肥料中只有添加了具有相关功能的菌,该肥料才能实现相关功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存活率 化肥 生物防治 胡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