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快讯】"绿聚能”为新疆的农业发展提速


 棉花专家,徐万里研究员(左一)在指导棉花测产

 

 左边的农民传统施肥的棉花基本没开花,右边用绿聚能的基本开了,对比明显

 

  微风吹黄了路边的胡杨,南疆的秋天有种宁静的美。在这一大片的棉花地里,参与活动的经销商三三两两地拿着几株开得正旺的棉花,讨论着产量和品质,为这个秋天带来了几丝灵动和丰收的味道。“我要把这棵棉花带回店里,让农民知道这就是绿聚能种出来的效果。”来自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的经销商余芳显得很高兴:“麻烦您帮我照个相,让农民知道我是在这示范田里拔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肥效!”

  10月10日,由江苏中东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绿聚能复合肥棉花、红枣现场观摩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十二团举行。目前正值作物的收获季节,通过专家组的现场测产表明,在等成本投入或者等施肥量下,用了绿聚能的棉花和红枣比农民传统施肥分别增产55.7%和43.2%,效果显著。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贵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张树清研究员、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徐万里研究员、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冯义彬研究员与杨健研究员以及江苏中东的专家领导和逾百名附近的经销商和种植大户参加了活动。

 

林先贵研究员(右一)与徐万里研究员(左一)在分析用了绿聚能后棉花的长势

 

示范户杨进山(左一)向杨健研究员(左二)、冯义彬研究员(右一)分享用绿聚能的体会

  

  棉花增产50%

  新疆是棉花种植大省,由于缺水严重,农民普遍使用膜下滴灌的方式进行栽培,并且随水施肥。由于种植技术先进,施肥与作物生长同步,农民只需要用普通的大路肥就能够获得高产,而且产量稳定。但通过这次绿聚能的示范田对比,功能性的新型肥料开始革新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

  示范田布置在农民杨进山的地里。他家的45亩棉花地都是用绿聚能,旁边有50亩的试验对照,是杨进山邻居的。两块地都是用团里统一的品种,在同一时期播种,底肥和追肥也是从团里统一购买的。但在最后的两次追肥里,试验田用的是绿聚能,与邻居家的施肥成本基本相同。“想不到效果差别那么大,我的花基本都开了,但邻居的还没有开。”选了一个对路的肥料,杨进山难掩高兴。

  在徐万里研究员的指挥下,每个处理的测产样方取3个重复,进行现场测产。几个测产小分队严谨地计算着株距、行距、种植密度、开花数、铃数等指标。此时,更多的农民并不是在旁边观望,而且自己也开始动手数示范田的棉铃数,用他们自己的方法估算着棉花的产量。一位穿绿衣服的大姐向记者解析:“只要数单株棉花的花铃数,产量基本就确定了。我们要找没有缺棵的棉花进行计算,有缺棵了,光照养分吸收得多,棉铃肯定多。”大姐顿了顿说,我们的棉田一般每株8-9个棉铃,我刚数了几次,平均下来,这试验田的棉铃每株大概9个半。杨杰修是阿拉尔农场的种植大户,有1000亩的棉花地,他的经验也相当丰富:“8个棉铃大概亩产400公斤,9个的话500公斤以上没问题!”

  产量结果出来了:示范田亩产542公斤,比农民传统施肥对照增产55.7%!作为棉花专家,徐万里研究员也感到很惊讶:“这样的增产率太高了。不过,只要看到现场的对比照片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测产结果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平时也是打400-500公斤的棉花,一亩地多收50公斤,1000亩地至少多赚30万。看来只用尿素和二铵还是不行,明年我肯定要试试绿聚能!”杨杰修说。

 

张树清研究员(左一)在了解试验田布置情况

  

红枣测产,现场称重

 

  红枣增产40%

  “你们看看这个枣,一个应该有一两重。而且个头均匀,产量应该低不了!”看到绿聚能试验田的红枣挂满枝头,林先贵研究员不禁啧啧称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红枣 处理 棉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