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承受经济社会发展之重。面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农资行业转型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传统化肥行业应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华美转身,成为农资行业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肥料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山东金正大公司在短短15年间,迅速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肥料企业,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引领了当今中国肥料行业的技术革命。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金正大主导了肥料行业的变革?是什么力量让金正大成为我国肥料行业的排头兵?
创新战略迸发企业活力
在1月18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金正大公司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肥料行业首次获得此奖项,也是2012年山东省唯一一家获奖的企业。算上2010年金正大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年中,金正大已两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金正大公司深深知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趋加快,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最佳途径。正是科技创新,让金正大从产业“追赶者”迅速成长为世界水平的“领跑者”,带领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在国内复合肥产品市场还被国外品牌一统天下时,金正大公司领导班子就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肥料制造业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他们开始了新的探索,把主要精力倾注到对符合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研究上来。经由大量的调研分析,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意识到,中国肥料产业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增产增效的现代化之路。
2001年,金正大公司科研人员在欧洲考察时,看到一种名叫缓控释肥的产品,它可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释放肥料养分,利用率高达60%以上。而我国传统的化肥利用率最高还不到40%。一打听,这个高端技术产品的价格更高端:比普通化肥贵10倍以上,被称为“贵族肥料”!
由于国外一直对缓控释肥技术采取封锁和垄断,金正大把“借梯上楼”作为弥补自身技术先天不足的有效途径,积极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自2004年起,金正大联合山东农业大学进行缓控释肥的开发,从改变化肥本身的特性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入手,大胆探索和创新,一举破解了困惑研发领域多年的难题――缓控释肥机理研究、缓控释肥包膜材料开发、缓控释肥包膜工艺和缓控释肥包膜技术创新,奠定并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工艺体系。
2006年3月,金正大集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的产业化生产线,填补了我国在缓控释肥批量生产中的空白,其工业化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实现了国产化。
金正大坚持走以产品自主研发、自我创新为主,引进外脑、借助技术为辅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集成创新之路,探索出了我国缓控释肥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产品研发上,金正大引进先进缓控释肥技术,围绕制作与应用的关键技术深入研发,筛选出控释性能好、成本低的包膜材料及其组合配方,结束了缓控释肥在欧美只用于高端经济作物的历史。同时,金正大研发了批量生产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新工艺,开发了12大系列100多种缓控释肥新产品,储备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新产品,获得发明专利155项,成为我国拥有专利最多的肥料生产企业。
合作研发结出科研硕果
金正大在缓控释肥研发、生产及技术创新方面与山东农大开启了的良好的合作开端后,又与其他科研院所在新产品推广、应用研究、科研平台创建方面陆续启动了合作。
在2006~2013年,金正大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及各省土肥站等国内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合作开展了缓控释肥在不同作物上的效果研究和示范推广试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其中,金正大与袁隆平院士携手开展了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稻上的应用研究,以支持其“种三产四”工程,并获得成功:在等氮量条件下,增产幅度达12%~15%,在减少30%用氮量条件下仍能保持稳产。这使我国成功掌握超级杂交稻节氮超高产栽培技术,超级杂交稻由高氮栽培时代进入节氮超高产栽培时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3-08-30/31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