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兴刚
金融危机成为导火索,导致国内外化肥市场需求骤减,但预计今年国内还将新增尿素产能430万吨,大量过剩的尿素产能面临无处释放的窘境。在近期于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氮肥甲醇大会上,这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
据了解,目前每吨尿素市场价格已跌至1500元左右,情况比去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还要差,创出近两年来的价格新低。业内人士都认为,产需失衡是导致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山东、河南、江苏、山西等尿素生产大省的化肥企业,仍有不少老装置在扩产,一些新装置在建或即将开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预计2009年国内尿素产能将近6300万吨,而全年工农业总需求为5100万吨,即使出口300万吨尿素,仍然有近1000万吨的产品过剩,将是历史上尿素产量过剩最为严重的一年。在一个行业内外公认的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中,部分尿素企业为何仍扩产不止呢?
“优势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淘汰掉规模小的、产能落后的,企业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法民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继续扩产的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生存能力大大超过小企业,所以才能继续扩产。
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刚刚建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装置采用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该公司副总经理许燕玉认为,企业扩产一种是低水平的重复,另一种则是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扩能。灵谷化工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他们改变了原料路线,采用当地原料,成本低。通过这次扩产,灵谷化工的尿素年产能达到了150万吨,竞争力凸显。
山东另一家目前正在扩产的企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中国的氮肥企业数量从顶峰时的1533家到现在的500多家,就是优胜劣汰形成的。比如山东鲁西化工集团通过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跃进了大型氮肥企业行列。生产规模大了,分摊到单位成本上的固定成本、银行利息等就少了,产品就更具竞争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现在尿素行业进入了新一轮整合期,经过充分规模竞争、淘汰,将重新造就一批优势企业。
然而,目前国内尿素产能过剩和成本高、竞争力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往,遇到国内尿素需求减弱时,尿素生产企业一般会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但如今国际尿素市场也出现过剩现象。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预测,2009年尿素最大供应能力预计为1.592亿吨,需求量为1.548亿吨,全球尿素供应已从2007年的供应紧张演变成2008年和2009年的逐渐过剩。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尿素用于出口的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该地区生产的尿素大都以天然气为原料,而国内尿素的原料以煤炭为主,天然气和石油为辅,在成本上处于劣势。
所以,尿素企业的扩能行为也引起了一些担忧。河北景化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风岐认为,现在尿素行业形成了“不扩大规模就无法生存”的发展思维模式,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存在。山东泰安双丰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安军也认为,如果盲目扩能,对市场需求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弄不好规模越大亏得就越多。
对此,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袁金林建议,国家应出台控制尿素生产总量的政策和措施,对行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严格项目审批程序,控制小规模项目和技术落后企业小改大的审批,并严格规定新上项目的规模、技术和原料来源等。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氮肥事业部副总经理徐德任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为化肥产业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化肥行业内部整合,避免化肥产能盲目扩张,鼓励具有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的大型化肥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淑兰表示,化肥行业是保本微利的行业,因而在很多企业看来,只有做大规模才能盈利。她指出,企业之间最终竞争的还是成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个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水平都差不多,依靠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空间也很小,成本竞争的空间在原料煤差价上。刘淑兰建议,没有原料优势的项目,国家应当出台政策禁止上马。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09-08-11/30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