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谁动了食品的安全标签?


 

  以美食着称的台湾最近麻烦连连,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舌尖危机,“胖达人”面包店违规添加人工香精事件余波未平,食用油掺混丑闻又接连曝光,“吃进口里,苦在心里”的台湾民众一时间怨声载道,对台湾食品安全的信任感逐渐崩塌。舌尖上的危机何来?对食品的信任何处安放?成为了萦绕在每一位台湾人心头的愁心事……

  丑闻不断人心惶惶

  10月初,彰化大统长基公司一手导演的台湾食品史上最大骗局被揭露。该公司以低价棉籽油和大豆油冒充橄榄油,标榜橄榄油却不含一丝橄榄油成分。就是这样一家“黑心”公司,其134项产品中居然有17项获得GMP(优良制造标准)认证。“忽悠”台湾民众长达7年,获利超过18.5亿元(新台币,下同)。

  10月25日,手法类似的台湾最大麻油制造商富味乡公司,也随之现形。从2009年开始,富味乡在制造的多种油品中,掺混低价黄麻油、特黑油,非法牟利超过3亿元。

  11月1日,“黑心油”事件延烧到上市公司福懋油脂。福懋的6项油品被查出混用大统长基油品,先被处罚1500万元,后被撤销公司产品的GMP资格。

  11月3日,顶新屏东厂替味全食品代工的橄榄油等21项混合油,被查出使用大统长基油品,产品全面下架。在昨日的记者会上,味全总经理张教华表示,部分使用大统原料油生产的食用油产品已通过贸易途径流入大陆福建,公司已于4日通知经销商,将执行下架回收工作。

  一时间,台湾消费者“谈油色变”:有人提着家里的油去检测;商家纷纷挂出食用

  油安全标志;超市货架每天不停换下被曝光的食用油……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全台湾的焦点。

  从1989年开始,台湾借鉴美国、日本等地区的规范,推广食品GMP认证制度,这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目前,全台湾从饮料、油脂到冷冻食品、水产品等,已经有460余家厂商,27个食品门类的3622项产品取得认证标章。

  二十余年的辉煌历史,“安全、卫生、质量”的微笑标志,为何在朝夕之间土崩瓦解,让消费者惶恐不安?

  食品管理漏洞百出

  GMP虽然是“自主性管理制度”,但认证工作却是由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主导,由业界组成的食品GMP发展协会负责推广。

  目前,台湾食品业年产值达到5000多亿元,其中取得GMP认证的460多家厂商的产值就超过3000亿元。但是,攸关岛内食品业六成多产值的GMP认证,却只是由三四个人负责。“工业局”民生化工组科长李佳峰说,科内虽然有6个人,但GMP只是产业推广业务的一个环节,检验和追踪等环节都委托给像新竹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机构进行。

  几个人包揽了所有行政业务,包括业者的送件申请认证,书面审核,召集“标准检验局”等部门进行现场评核等。繁杂的工作,有限的人力,出现疲于应付的状况可想而知。

  在GMP认证方面,虽然取得的认证,每年会随着普级、良级和优级,有时间跨度不等的后续追踪考核机制,但因为采用的是现场书面审查和厂商提供取样,所以即使厂商刻意隐瞒或做假,也很容易蒙混过关。

  即便是最有效的随机市场抽检,一年也才50件左右,只占所有认证项目的1.3%。业界专家表示:“强调业者自律的自主管理系统,如今反而成为不肖业者的‘遮羞布。”

  更让人诟病的是,食品安全已经到了

  “危机四伏”的地步,然而“卫生福利部”仍未依照“食品卫生管理法”公布油脂标准检验方法,也没有着手建立油品数据库,以致地方卫生单位即使发现问题油品,也无从处理。台湾媒体批评:“检验方法和标准的立法怠惰,成为不肖业者的最佳护身符。”

  呼唤“吹哨者”

  为挽救台湾食品形象,岛内一些律师和民意代表纷纷提出修改“食品卫生管理法”,以严刑峻法来惩治不肖业者。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增加“吹哨者”(Whistleblower)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内部人士甚至上、下游厂商举报,检举后可免受惩处。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吴育仁主张,应增订“吹哨者”奖金条款,提拨罚款的5%,用于鼓励员工揭发内部不法作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油 麻油 棉籽油 大豆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