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药信息

周曙光:农药界的“爱因斯坦”


关键词:农药
龙游山水,人杰地灵,国家奖劳模,龙游出三杰。5月1日,龙游一位姓朱的女士给报社留言:“何止有三杰?我的老同学也是呢!”

  她口中的老同学叫周曙光,目前是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教授级高工。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草甘膦副产氯甲烷用于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新工艺”,并引领公司进入有机硅行业,形成了独具技术优势的“氯元素”循环经济模式。

  在百度里输入“周曙光”,有关他的的专访少之又少,大部分是他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或者是受表彰的一些科研成果。

  “我不怎么会表达,喜欢待在实验室。”5月4日,记者联系上周曙光时,他正忙着开学术研讨会,好不容易抽出几分钟时间聊了聊他与“小板凳”间的故事。

  不会“说话”,差点上台作代表发言

  4月底,周曙光非常忙碌,辗转于东亚作技术衔接。22日,他在韩国,3天后又转到了日本。当时,接到集团电话通知他27日必须回一趟北京,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家劳模表彰大会,“我想请个假,实在太忙了。”怎料,对方又告诉他,这一回他不仅要受奖,还要代表劳模发言,这个消息让周曙光有些不知所措。

  “我从小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周曙光大概只有在研讨会上,说起试验才会滔滔不绝,让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获奖感言,他不由得紧张。

  按照原计划,周曙光27日从日本回北京参加表彰,28日结束后再返回日本继续出差。不巧的是,当日回来时,他的签证出了些问题,一时赶不回来,所以到最后还是请了假。

  “虽然遗憾,但我很珍惜这份荣誉。”周曙光说。

  本科生跳槽成生产线操作工

  1994年3月,周曙光跳槽,但他想不到的是越跳越烂,转身竟成了浙江新安化工集团生产线的一位操作工。从头干起,这对于他来说是一场挑战。

  在新安集团的第一份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周曙光成了上三班倒的工人。每天他在生产线上,利用温度计测量化学容器里溶液的温度,“有要求40多度的,也有要求110多度的。”人工控制温度,这要求操作工跑得勤,会观察,一旦发现温度达标,即要及时控制冷气阀门。最难熬的是夏天,某工艺要求溶液温度是110度,虽然容器有保温层控制,但总会有热气冒出来,到了夏天,车间里就蒸桑拿,没有几分钟,全身汗水就湿透了。特别是白班转夜班的这天,白天从8点上到下午4点,半夜12点又要接着上到早晨8点,“那时真苦呢。”

  在他的那个车间,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只有他一人,其它工人一般都是小学文化程度,还有一部分是附近的失地农民,他每天这样机械操作,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几乎都要“生锈”了。

  “我们老师说过,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周曙光这样来说服自己。

  实验室的“小板凳”还不断在制作中

  如今,在化工界,周曙光的这项技术已经产业化,且经过这么多年实施以来,据统计,已累计减少废气排放近50万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3.6亿元。纵观全国,甘氨酸法草甘膦产量约45万吨/年,可减少废气排放近28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约70亿元。该项目最终获得2001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实验室里,周曙光并未停止搞科研的步伐。前年,他和他的团队在研发“膦元素的循环技术”,在试验中发现废水膦里有种白色的泡沫,怀疑是一种含膦化合物。于是,他带领一支10多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并请浙江、上海等研究所求证,最后成功研发了该项技术。

  即便取得这么多成绩,在这条路上,周曙光从未停止钻研的步伐,“搞科研,下手必须快。”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周曙光才那么爱他的实验室。

  教师世家走出的理工男

  周曙光,1970年出生于小南海镇箬塘村。照片中的他是一副典型理工男的形象,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样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多度 其它 数据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