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药信息

农药为何成为难言之痛?



  “商人都是逐利的,企业的愿望可不是和科学家一起‘放卫星’。企业总是需要做出可以用的东西,要收回投资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让我们的产品走上国际市场才是我们的愿望。”
  在李忠看来,中国科学家的使命就是先向国际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敦促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降价。“如果国外公司有一种农药,在中国市场能卖300到500万元一吨,只要我们有创新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国外的这类化合物价格就会马上跳水,每吨价格不会超过200万元。”
  按照李忠的说法,目前研制的化合物,可能还不是最好的产品。但即便只是一种备选工具,也会倒逼同类农药降价,给中国农民带来实际的好处。
  事实上,最近10年,国内也开始逐渐迎来农药研发的“春天”。国家“973”、“863”和科技支撑等重大科研计划专项,都在为农药创制提供大量经费。有专家称,“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农药创制方面的投入应该会接近3亿元人民币。当然,这和发达国家动辄数亿美元的大手笔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
  李忠的计划是,通过和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及美国FMC公司的合作,力争2014年让新研发的产品在全国形成销售网络,2018年实现全球销售。
  “我们不固于一己之利,而以更长远的视角去寻求国际化合作,即便放弃个人利益,也要力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农药。”不久前,李忠和课题组另一位成员徐晓勇教授,不得不“赤膊上阵”——面对国外跨国集团公司的法学博士、化学博士、农药学博士、财务专家组成的专业谈判团队,这两个自称“法盲”的农药研究人员,只能凭借自己的常识和直觉去应对。两周谈判下来,他们累得够呛。“谈成这样算比较成功了吧。毕竟,国内既懂法律又了解农药的专业人才实在太少了。”
  
   【对话李忠】 中国农药的前途,或取决于“农民科普”
  记者:大多数城市人谈“药”色变,觉得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就是祸害食品安全的元凶。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李忠:对于农药,有很多人都存在误解。首先,大多数农药都是低毒的。很多时候,当虫害真的很严重,撒一些药品也无法取得效果的时候,那就只能用“敌敌畏”了。很多人一听“敌敌畏”,就说这是有害的。这也是一种误解。包括已经被禁用的“甲胺磷”这类农药,其实本身都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在中国,很多好的农药,被使用者用坏了。
  记者:按照您的理解,“敌敌畏”也是一种不错的农药吗?
  李忠:一般来说,“敌敌畏”使用14天后,蔬菜上基本就不存在毒性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毒蔬菜”,是因为农民等不及14天就采摘上市。
  不止“敌敌畏”,很多好的农药被农民用坏了,我们去一些农村看,如果农民看到说明书上写着,每亩地用2克,常常会掂量一下,觉得太少了,自说自话地多加点。如果要求早晨7点到9点用药,也很少有人会遵守说明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检测发现会有100倍的浓度超标。
  记者:看来,要成为真正的农业大国和农药研发大国,必须对农民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李忠:是的,这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但我们必须去走,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农民把农药当成“自杀利器”。比如“百草枯”,因为有好几例农民喝农药自杀的案件发生,液体剂型的“百草枯”产品现在已经禁售了。但学者也做过调查,自杀行为是一种即兴行为,如果把这种药剂改为粉末状,有自杀意向的人很少愿意花时间冲调好这种农药。因此,现在“百草枯”药剂只有做成粉末状才能出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杀虫剂 品种 蔬菜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