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药信息

农药为何成为难言之痛?


关键词:农药

说起农药,多数城市人对它的认知只停留于“蔬菜残留物”。
  农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只有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农药才会“有所作为”。而多数城市人问津农药,在乎的只是它是否“绿色”,对环境是否友好。
  殊不知,这种关心,很是落伍。“绿色”是现代农药研发最最基本的要求。按照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教授的看法,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关心一下农药的“前途”。
  我国是全球农药生产吨位第一大国、农药市场第六大国,但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农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几乎没有一例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李忠和他的同事们最新研发的一种绿色杀虫剂,即将由华东理工大学、美国富美实(FMC)公司、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这可能是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品化过程的农药产品。
  出乎李忠意料,整个农药创制过程,却充满着技术层面之外的曲折和干扰。
    
    农药之耻 没有一款自制产品能“走向世界”

  中国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6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出口到国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几乎是零——谁能想到,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和农药生产大国,连农药都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除了行业内的人,没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会关注,现在中国市场上卖的农药,很少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也没有人知道,中国的农药厂商过得有多累。”采访,是从李忠教授的一声叹息开始的。
  李忠研究的专业,是和“害虫作斗争”,它本对应着一个无可争议的朝阳产业。
  目前,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每年在400亿美元左右,其中的中国市场上,每年农药的销售额就占300多亿元人民币。但这其中,由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农药销售额,大约只有2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份额。
  “我们的消费量是全球第六,我们的产量吨位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是我们没有一家企业生产的农药能够走向世界,甚至连我们市面上用的农药,很多都是进口的。”中国的信息产业缺少核心知识产权,中国的医药行业缺少核心知识产权,谁能想到,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和农药生产大国,连农药都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业内人士估算,国内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60多个,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有20多个,至于出口到国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几乎是零。
  中国市场上的农药,几乎都是国外公司的创制产品或专利过期产品。比如,大范围使用的农药“吡虫啉”,其知识产权属于德国拜耳公司,且它未在中国获得知识产权。目前,国内有75家企业生产这一农药,其中有13家合成原药。
  大量企业生产的同质化产品,导致企业之间只能拼命压价。专家介绍,这一农药国外卖80万到100万人民币一吨,国内每吨只卖20万人民币。国外的农药企业每100万元人民币的销量,可以获得70万元的利润,但国内同类企业,每1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只有10万元利润的产出。“农药市场就是仿制。你能研发,我能生产,而且还生产得更便宜。”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让国内的众多农药企业活得都很累。他们不得不为生存发愁。放眼周围,先正达、拜耳、巴斯夫、陶氏益农、孟山都、杜邦这6家跨国农药“巨头”的农化业务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基本保持20%以上的利润率,形成了国际垄断格局;一些全新的创制品种,在中国也处于垄断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同样因为缺乏专利产品和技术这个原因,中国农药企业若想接一点非专利产品的订单,必须得打“价格战”,出具比其他国家更低的价格。
  农药“草甘膦”是个典型。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因此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地推高吨位。据统计,现在我国草甘膦一年的产能就够全世界用3年。但是,中国农药企业在国际农药价值链上只是充当着“代工者”的角色,缺乏定价的话语权。而转到国内市场,由于企业生产销售的多为非专利技术产品,只要产品有一定的利润,就会吸引那些自认为不会成为多余者的资本涌入投资,直到把一个产品的边际利润做成零为止。
  当中国农药企业正为了一点薄利相互“厮杀”的时候,跨国企业却马不停蹄地忙于打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杀虫剂 品种 蔬菜 核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