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财政部将用四项措施实现教育财政投入占GDP4%


  《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经费保障内容中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据了解,我国1993年教育规划纲要曾提出20世纪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不过这个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教育列财政支出首位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介绍,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

  丁学东介绍,自2004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而且这几年是我国教育经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

  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丁学东表示,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丁学东认为衡量财政是否对教育投入重视和努力的指标,并不是占GDP的比重,而应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为合理。

  对于两年后实现的4%目标,在财政部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丁学东表示,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不仅仅是教育,还有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项目,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努力。

  亮点

  1●逐步提高学校经费标准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完善投入机制。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解读】

  实现4%仍落后世界二十年

  新京报:听说《规划纲要》写作过程中,20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5%一度写进了文本,但最终出来的文本却没有了这个目标,仍然强调的是要到2012年达到占GDP的4%。

  张力:这种争论仍是处于专家层面的争论,关于文本的内容现在还在征求意见,比如说切实打造节约型政府,各地公共财政制度安排更加刚性,就有更多财政经费用于教育,特别是如果服务型政府尽快到位的话,努一把力,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到2020年达到5%,也不是说没有可能,但首先要有个制度作为保证。有个预测,到2020年全球这一指标平均水平应在5%上下,4%已经是1990年前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4%的目标即使今年实现了,我们比世界滞后20年。

  虽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曾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但其中也只是强调“逐步达到”,就是说到2010年这一指标还是个指导性指标。由于涉及各方面因素很复杂,真正能在2012年实现这一目标就很不容易了。

  新京报:但这不能说民众的期望值高吧?

  张力:社会和教育系统期望政府对教育增大投入的愿望一直非常强烈,所提的4%的目标其实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但是大家知道,中国不可能走福利化道路,我们毕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非义务教育还要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在个人回报率比较高的教育领域,个人分担比例要不要有所提高?也就涉及现有公办学校学费水平提升问题。义务教育当然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但是非义务教育,政府如果财力不足,又要对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完全买单或维持低收费水平,只能在较低水平上运行,这就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2●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

  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 多渠道 建立健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