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在工业化进程中把握农业现代化特色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李小云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方国家的原发性现代化之路,主要是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育的;一种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后发性现代化模式,比如台湾地区,首先是政府把原住居民的土地购买过来,再通过分配手段转移到社会。从两种现代化模式来看,其核心是土地产权的变化。中国在土地方面的产权安排和其他国家都不同,是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户自主经营的产权模式可能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而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或者说农业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为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更多意义上是经济结构调整下的诱发性制度变迁。1979年之前,中国实施的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化,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能源和资本的积累上,但是农业发展主要是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而重工业发展从内涵上来看本身不能直接带动农业发展。1979年以后,国家经济结构开始调整,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轻工业得到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乡镇企业开始蓬勃发展,这种结构特点的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依赖性更强,不仅需要从农业领域积累的资本,同时也需要农产品作为原材料,并且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激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这种转变孕育了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外开放,促进了“三来一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更是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空间。而这时候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开始真正出现,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和农业劳动力的外出转移,无不刺激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高速时期。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单纯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整和适应,更多层面上是政府主导干预的结果。在中国目前特有的政治体制安排下,政府成为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干预者和领导者,这也同样反映在农业发展上,虽然在农村地区农民内部的基尼系数在不断增长,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但是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革,土地没有出现大规模集中的趋势,因为失去土地而成为极端贫困的农民群体没有出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尤其是绿色革命带来的成果能够为所有的农民所共享。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调整为特征的工业化孕育了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以及政府主导体制下实现的土地产权稳定保障了最大范围的农户受益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色。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 积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