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虽然今年的气候格外干旱,但是我们黄花梁坡区的收成却不俗。因为在种植时采用了渗水地膜,加上软体集雨水窖和其他技术,种的小米和高粱产量比周边地块高出了将近一倍!”合盛堡乡党委书记王特祥介绍,基地2018年以来还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发展旱作农业,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很多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

  近年来,地膜在旱作农业中被大范围使用,在粮食增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因为使用不当,造成的农业白色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作物播种出苗、土壤质量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在寿阳县和山阴县的旱作农业现场,代表们看到一垄垄玉米、高粱、辣椒田间隐约有地膜的痕迹,但是大部分已经破碎,基本和泥土融为一体。据介绍,为解决残膜污染问题,两县都在积极推广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这种可降解地膜可以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并且1年左右就能在土壤中完全降解,避免残留污染。

  “虽然全生物降解地膜购买费用要高于传统地膜,但如果核算综合成本,传统地膜的使用成本包括购买费用、回收费用以及潜在危害成本,那么全生物降解地膜则是较好的选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技术处处长杜森向记者介绍,目前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除了提倡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外,还建议农业生产主体尽可能少使用地膜,全膜改半膜,并通过秸秆覆盖、测温测墒播种、保水剂、抗旱剂等方式替代一部分地膜,促进旱作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未来展望

  

  用水管理精细化 干旱土地焕生机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全球粮食生产能力的巨大发展使得水资源过度消耗,到2030年,全球受水资源短缺威胁的人口将由20%提高到62%,如果在现有食物结构下,按现有技术水平预测,全球食物生产需水量比现状将增长超过70%。

  当前,农业用水过度消耗的情况在中国灌溉农业发展中也屡见不鲜,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也让很多旱作农业区痛定思痛。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段玲玲在交流会上介绍,为了应对因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问题,2017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投资了38亿元,推广了旱作雨养、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6种旱作节水模式,实施旱作节水面积2300万亩,减少了农业用水27.7亿立方米。

  为了应对缺水程度加剧的挑战,未来农业发展最大的出路正是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介绍,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抗逆育种领域的应用,使作物耗水系数下降15%-20%,作物需水降低,同时,信息技术和节水技术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应用,使灌溉农业的用水管理更加精细化。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田面积将增加34%,但由于灌溉管理和规范的改善,农业用水量将仅增加14%。

  漫步在山西的田野间,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和模式的保驾护航下,这片原本贫瘠干旱的土地上迸发出了蓬勃生机,粟米逐渐变成金黄,高粱梢头红了起来,一排排玉米怀着饱满的果实在秋风中傲然挺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高粱 立方米 小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