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持”到“赢利”,产业可持续技术才能推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项目用地问题。”李明亮说,公司目前仍被定性为农业项目的工业化应用,需要整体迁至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远离秸秆产区会致收储场地过大、运输费用过高。加之,进入须每亩350万元的投资强度,80亩地需要2.8亿元,这对于微利的农业企业来说成本过高。“我们只热解、只转化、只物理分离生物质,不添加、不生产、不排放任何化学品,若参照2015年原环保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秸秆综合利用属于循环农业项目。”他说。
作为生物质炭产业的下游工业化衍生产品,生物质炭基复合肥料因为沃土增效、肥药双减效果明显,广受种植大户欢迎,市场前景广阔。囿于项目用地属性有待商榷,目前勤丰把这块业务委托给了一家安徽企业代为加工。由此,最早进入生物质炭产业的“领头雁”勤丰,自身的产业链是不完整的,无法掌握全产业链赢利模式。而且,全年设备开工刚仅过半,肚子吃得半饥半饱。
“循环农业项目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前期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启动的。但是,如果后期掌握不了全产业的多重赢利模式,也很难可持续。”潘根兴教授向记者强调,多年实践表明,有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技术推广才能更长久、更深入。
从“南京”到“全国”,全要素输出开枝散叶
“其实,勤丰就是生物质炭产业的‘黄埔军校’。”潘根兴教授说,这些年来以工程为核心,勤丰向各地输出了技术、人才、理念和全产业链的赢利模式,他所发挥的绿色引领效应已从南京六合走向全国。
2016年,勤丰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全国70多个市县复制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为此,各地企业在勤丰培养了50余名一线骨干,一名资深骨干在南京三聚公司从事核心技术研发。截至2018年4月,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南、安徽等地多个项目已建成落地。
2017年成立的安徽成达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建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灵璧,是一家从秸秆到生物质炭直至炭基肥料的全产业链企业。该公司的“30万吨秸秆综合循环利用暨扶贫开发”项目“源自农业、反哺农田、惠及农民”,计划利用灵璧县丰富的秸秆资源,生产绿色炭基肥料、土壤改良剂、美植砖、环保生物质炭、绿色燃油、燃气等系列产品。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将回收消解秸秆30万吨以上,年产值5-10亿元,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300-500名。
“辽宁建平县的回乡创业能人李凤雷,虽是我的编外学生,却是一位专业的炭基生态农业的学习者和实践者。”采访中,潘根兴教授多次向记者推介的合作社理事长李凤雷,2017年在杂粮和大棚果蔬上全部施用炭基肥料。同年,潘根兴教授团队在建平县举办炭基生态与乡村振兴国际观摩研讨会,合作社所取得的生态成果,让国内外专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与炭基生态农业结缘之后,历经成长艰辛的李凤雷好事连连。2018年,建平炭基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落户于李凤雷所在的合作社。他与潘根兴教授团队合作,进一步研发、生产、施用炭基调理剂,推广应用炭基肥料构成土壤+肥料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优质炭基生鲜果蔬直供北京,炭基小米等杂粮注册了商标。目前,合作社的炭基康养农业正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纵深发展,成为建平县村级经济的龙头。
2018年,李凤雷本人被中组部遴选参加全国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2019年,李凤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乡村振兴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就像事物的发展轨迹从来不是线性的,从新生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历来曲折向前、螺旋式上升,就像李凤雷的成长,就像勤丰的领先,就像秸秆绿色利用,就像一切的努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06/20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