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秸秆岂是无情物 裂解炭化更肥田

网友投稿  2019-09-06  互联网

  

  

  

  

  勤丰工人将稻草制成的颗粒卸在螺旋式进料口旁。李迎 摄

  

  

  

  

  中控室是所有生产环节的智控中枢。李迎 摄

  该给秸秆找一个什么样的出路呢?在江苏南京勤丰众成生物质新材料(南京)有限公司里,记者亲身体验了秸秆农用十大模式之一的热裂解炭化生产现场。进料车间,成包的秸秆颗粒码放整齐,而围在旋转吸管四周的颗粒簌簌塌陷,被均匀地搅拌吸入卧式炭化炉。出炭车间,黢黑焦炭淅沥而下,一名工人正挥铲将木醋液重新拌入,用以降温和强化生物质炭的有机成分。阵阵略带酸味的焦香气充斥鼻腔,比拂面而来的热浪更令记者难忘。

  对于热裂解来说,250-550℃还只属于低温范围。农作物秸秆颗粒经过低温热裂解后,可以转化为富含稳定有机质的生物质炭、可燃气和木醋液。“就像烘焙咖啡、煲汤一样,秸秆炭化既得炭又得汤,无论制作基质还是炭基肥料,其中的有机质能够物尽其用。”从勤丰公司返回市区的路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一边驱车一边介绍。他说,跟煲汤有所不同的是炭化热裂解不采用明火,炭化反应器全程封闭限氧,一次点火将炉温升至450℃之后,依靠热裂解生成的热量“自产自销”循环利用,不需要再消耗外部的电气能源,也不会排放废气废水,十分低碳减排。

  “而热裂解温度如果高于五六百摄氏度,秸秆中的有机质会焦化失效,等于玉石俱焚。”这位长年在田间跟“土”打交道的教授,早年喜爱写作,用形象的语言概括科学概念,信手拈来。

  

  从“出路难”到“去向多”,秸秆离田炭化再还田

  江苏省近年来在秸秆多元化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在推进机械化还田的同时,稳步开展秸秆离田利用。“我们鼓励未还田地块开展离田收储与利用,目前全省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化’并重,产业化链条加快延伸。”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蒋建兴说,经过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秸秆综合利用已逐步从秸秆“出路难”转变为秸秆“去向多”。

  在传统的工业造纸、压块制粒、饲料、基料等利用途径基础上,江苏又创新拓展了秸秆制板、工业托盘、温室墙体、运输垫材、工业品填充剂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条。这当中,潘根兴教授团队多年研发推广的生物炭及炭基肥料工程设备和工艺技术,将秸秆离田炭化之后再还田,成果十分明显。

  早在2013年,为响应政府号召,解决当地秸秆难题,退转军人李明亮创办了勤丰公司。公司甫一成立,就寻求与潘根兴教授团队合作,入选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质炭与绿色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据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管理科金立强介绍,2013年至今,六合区依托勤丰的热裂解生物质炭化生产,累计消解周边30多万亩近10万吨秸秆,每年加工秸秆炭基肥料两万多吨、生物质炭1.5万吨。2015年4月起,在六合区冶山街道石柱林村、马集工业园、平山林场茶园百亩规模化成片应用表明,生物质炭和炭基肥料沃土增效的效果良好。

  

  从“烧草”到“智能”,靠技术创新保持领先

  “最初,这套设备也‘烧’过‘草’。”勤丰董事长李明亮的大嗓门,盖过了炭化车间内的热浪和轰隆机声。他向记者讲述了通过技术创新,勤丰一个层级又一个层次完成从设备粗简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及智能化提升,保持了行业“领头雁”地位。

  出于安全储运考虑,他们早年将原料农作物秸秆草料换成了秸秆颗粒。而除尘降温、产品精细分离、洗涤水循环使用、上料系统以及采用远程DCS电脑控制系统等6次升级改造,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得生产环境更加稳定安全。吹着中控室里的空调凉风,李明亮对好奇于智能控制显示屏的记者表示:“目前设备已开炉一月有余,如果不考虑库存和场地条件,完全可以做到全年运行8-9个月不停炉。”

  由于技术国际领先、减排效果突出,2015年勤丰入选为联合国环境署生物质炭全球示范项目唯一中国示范基地。2016年,上市企业北京三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注资1亿元在勤丰原地改造,进入生物质炭产业。2017年,勤丰秸秆炭化加工利用模式被原农业部作为秸秆农用十大模式之一重点推介。同年,深圳泰沃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注资与勤丰合作,成立勤丰众成生物质新材料(南京)有限公司。

  

  从“扶持”到“赢利”,产业可持续技术才能推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项目用地问题。”李明亮说,公司目前仍被定性为农业项目的工业化应用,需要整体迁至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远离秸秆产区会致收储场地过大、运输费用过高。加之,进入须每亩350万元的投资强度,80亩地需要2.8亿元,这对于微利的农业企业来说成本过高。“我们只热解、只转化、只物理分离生物质,不添加、不生产、不排放任何化学品,若参照2015年原环保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秸秆综合利用属于循环农业项目。”他说。

  作为生物质炭产业的下游工业化衍生产品,生物质炭基复合肥料因为沃土增效、肥药双减效果明显,广受种植大户欢迎,市场前景广阔。囿于项目用地属性有待商榷,目前勤丰把这块业务委托给了一家安徽企业代为加工。由此,最早进入生物质炭产业的“领头雁”勤丰,自身的产业链是不完整的,无法掌握全产业链赢利模式。而且,全年设备开工刚仅过半,肚子吃得半饥半饱。

  “循环农业项目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前期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启动的。但是,如果后期掌握不了全产业的多重赢利模式,也很难可持续。”潘根兴教授向记者强调,多年实践表明,有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技术推广才能更长久、更深入。

  

  从“南京”到“全国”,全要素输出开枝散叶

  “其实,勤丰就是生物质炭产业的‘黄埔军校’。”潘根兴教授说,这些年来以工程为核心,勤丰向各地输出了技术、人才、理念和全产业链的赢利模式,他所发挥的绿色引领效应已从南京六合走向全国。

  2016年,勤丰与北京三聚环保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全国70多个市县复制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为此,各地企业在勤丰培养了50余名一线骨干,一名资深骨干在南京三聚公司从事核心技术研发。截至2018年4月,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南、安徽等地多个项目已建成落地。

  2017年成立的安徽成达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建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灵璧,是一家从秸秆到生物质炭直至炭基肥料的全产业链企业。该公司的“30万吨秸秆综合循环利用暨扶贫开发”项目“源自农业、反哺农田、惠及农民”,计划利用灵璧县丰富的秸秆资源,生产绿色炭基肥料、土壤改良剂、美植砖、环保生物质炭、绿色燃油、燃气等系列产品。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将回收消解秸秆30万吨以上,年产值5-10亿元,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300-500名。

  “辽宁建平县的回乡创业能人李凤雷,虽是我的编外学生,却是一位专业的炭基生态农业的学习者和实践者。”采访中,潘根兴教授多次向记者推介的合作社理事长李凤雷,2017年在杂粮和大棚果蔬上全部施用炭基肥料。同年,潘根兴教授团队在建平县举办炭基生态与乡村振兴国际观摩研讨会,合作社所取得的生态成果,让国内外专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与炭基生态农业结缘之后,历经成长艰辛的李凤雷好事连连。2018年,建平炭基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落户于李凤雷所在的合作社。他与潘根兴教授团队合作,进一步研发、生产、施用炭基调理剂,推广应用炭基肥料构成土壤+肥料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优质炭基生鲜果蔬直供北京,炭基小米等杂粮注册了商标。目前,合作社的炭基康养农业正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纵深发展,成为建平县村级经济的龙头。

  2018年,李凤雷本人被中组部遴选参加全国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2019年,李凤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乡村振兴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就像事物的发展轨迹从来不是线性的,从新生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历来曲折向前、螺旋式上升,就像李凤雷的成长,就像勤丰的领先,就像秸秆绿色利用,就像一切的努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06/20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