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产品质量升级、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保障。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增强检测频率,提高检测精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北京市质标中心加强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了体系化的检测能力;西宁市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检测实验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规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平谷的大桃、怀柔的板栗、大兴的西瓜……这些知名农产品究竟是不是真的产自这些地方呢?这就涉及如何判断产地,进而对产地源头基础生产条件进行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管理以及农产品品质评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质标中心”)主任郭晓军随手打开一份文件,里面写着:同意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确认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
“这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刚刚给我们颁发的,获得这样一个工作平台的支持,是对我们中心工作的认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所承担的责任是沉甸甸的。”郭晓军说。
增强体系化的检测能力
据郭晓军介绍,2006年2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整合全院专业分析检测技术资源,成立了“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这就是质标中心的前身。2013年,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被正式更名,中心的工作也被纳入到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当中。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平台资质相继被评定。
同时,质标中心逐步形成了体系化的检测能力:可以完成包含粮食、蔬菜水果、土壤、肥料、饲料、灌溉水、固体废弃物等七大类400余项参数的检测。形成了对抗生素、塑化剂、生物毒素、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具有特色优势的检测能力。
在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质标中心相继开展了农产品品质检测工作,目前已经具备氨基酸、维生素、多酚、蛋白质、淀粉等营养品质及特征性营养功能成分指标的检测能力,并将其应用到水果、蔬菜、粮食等品质检测工作中。质标中心开展的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具备了镉、铬、砷、硒等元素不同形态的检测能力,可以应用到土壤、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产品不同元素形态的检测中,并对其毒性开展相关研究。
2017年,质标中心成功入选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首批检测实验室名录”,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八家实验室中唯一一家农产品重金属、土壤重金属、土壤多环芳烃三项检测能力都具备的实验室,这既是对中心在土壤、农产品等领域检测技术能力的充分肯定,也大大提升了中心的行业地位及竞争力。
形成真菌毒素控制技术规范
质标中心质量与标准研究室主任王蒙博士介绍,真菌毒素超标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的最大阻碍。“因此,毒素污染的全程管控措施研究至关重要。”
为明确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果蔬制品和小麦中真菌毒素的风险状况,2015年,刚刚应聘为团队负责人的王蒙迅速组建了一支“突击队”,前往河北省的田间地头,了解小麦生长过程中主要产毒真菌的发生规律,研究产毒真菌的毒素累积能力及其化学型,并利用自主研发的系列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快速样品前处理新产品及其配套的精准检测技术,监测小麦及其制品中20余种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情况,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王蒙说,通过快检技术,明确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控制小麦真菌毒素累积的关键控制点,并探索多种抑制产毒真菌生长及其毒素累积的天然产物减毒制剂或酶制剂,形成农产品真菌毒素控制技术规范或方法标准,将为有效降低和消除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能力。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了建立北京地区农田环境变化的长期监测体系,从2008年开始,质标中心在北京的基本农田设立了157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和15个设施农业观测基地,获取了京郊近十年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监测数据,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形成了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图集并建立数据库。”质标中心农田环境研究室主任陆安祥研究员介绍,这些信息的获取,能够通过结合北京市实际需求,开展北京郊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而生产企业也可根据监测数据,调整种植模式和投入品,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陆安祥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04/20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