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幸福就像那长江水


  

  孩子们说——“等我长大了,把长江源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7月1日是党的生日,也是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小学每周一次升国旗的日子。全校师生集中在操场上,庄严地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

  长江源民族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唐古拉山完全小学,1985年更名为唐古拉山乡希望小学,2006年3月搬迁至长江源村。

  索南扎西1987年从唐古拉山乡希望小学毕业,1994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回校任教。他告诉记者,以前的教学设施太简易了,在破旧的教室里老师主要靠黑板和课本给学生上课,也没有音乐、美术课。搬下山后,投影仪、录播室、语音教育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能够随时互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以前在草原上,牧民住得分散,离学校也远,家里的大人要照顾牛羊,孩子的生活、学习全都要靠老师。很多学生想家就跑回去再不来上学了,连小学都毕不了业。现在学校离得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重视起来。学校还设立了定期家访制度,开学时,班主任要登记学生家长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以便经常与家长沟通。

  “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不断壮大和提高。”长江源民族小学教务处主任万么南杰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共有教职工30人,其中20多人都是2006年以后,通过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招聘考试分配而来,学历基本在本科以上。而他本人是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到长江源村来任教的。

  如今,随着格尔木市牧民定居点在长江源村周边兴建,定居点上的孩子们也来长江源村民族小学上学,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卓玛吉今年13岁,在长江源民族小学上五年级,是唐古拉山镇土生土长的小姑娘。“我上学之前,一直在牧区生活。一年级开始,家就搬到了这里,阿爸出去打工,阿妈留在家里照顾。”卓玛吉说。

  同样上五年级的尕玛扎西是学校的升旗手,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在格尔木市民族中学读初一和初二。爷爷奶奶和阿妈一边开茶馆,一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格尔木市郊的长江源村,正在一点点地融入这个城市,城市的触角,正源源不断地把资源、知识、信息注入这个村子。15年的建村史,是一部三代人的心灵变迁史。高山、草原、牛羊已经和他们渐行渐远,可是对故土依恋的情怀,藏族人民的精神图腾,仍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心中。

  “等我长大了,要把长江源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美丽的草原,和我一起保护它。”尕玛扎西认真地说。

  长江源村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已经收到了成效。2018年7月发布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显示,2005年以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得到遏制,湿地面积增加,植被生态状况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趋势减缓且完整性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13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完成后,林草生态系统年均水源涵养量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15.60%,与2004年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

  如今的长江源村,已由当初的128户407人,发展到247户572人,全村501万亩草场已实现全部禁牧。长江源村现在有172名草原生态管护员、33名湿地生态管护员,全面覆盖了禁牧区域。

  搬下来、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长江源村的村民始终坚信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说的话:“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原 生态保护 野生动物 植被
上一篇 : 新中国诞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