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场黑土地上的耕作革命


  张旭东告诉记者,13年连续试验证明,保护性耕作区粮食产量总体稳中有升,尤其是旱涝年景,稳产增产效果更明显,“2012年,台风布拉万来袭,试验地周边玉米100%倒伏,而秸秆覆盖免耕试验地只有15%左右玉米倾斜,基本没有倒伏”。

  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春旱和伏旱频发。“由于动土少和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地块的春季保墒效果更好,一般年景可多出一成苗。”辽宁省副省长郝春荣介绍。

  增加粮食产量,减少生产环节和成本,一减一增,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收益空间。“节本上,减少灭茬、旋耕、打垄等2-5项农事环节、3-7次农机作业,明显降低了用工、柴油等成本,全年较传统种植地块节本10%-15%。增效上,比对照传统地块可增产5%-10%,农民田间收入增加15%-30%。”李悦算的不只是吉林农民的增收账,更是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大账。

  “我国20多年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结果证明,这项技术能够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双赢。”李洪文表示。

  对此,广袤黑土地上,大到一省,小到一县,都有着生动注脚:在黑龙江省,据布点测试显示,保护性耕作可使农田扬尘降低60%以上,减少了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烟尘污染。在梨树县,保护性耕作每年还田秸秆100万吨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3000吨,今年1-8月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3天,同比增长10%。

  李保国认为,保护性耕作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功效: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二是减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和土壤面源污染,燃油消耗量减少30%左右,化肥施用量减少20%左右;三是大幅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了沙尘暴和地下水污染。

  

  “懒汉田”可不养懒汉,推广更需政策发力

  自2004年黑龙江率先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以来,这场耕作制度的变革在东北黑土地上不断绵延——

  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基本实现主要农区全覆盖,免耕播种面积近1000万亩;2006-2018年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由42万亩扩展到614万亩,2019年突破1000万亩;辽宁省先后建立保护性耕作核心示范区20多个,面积200余万亩,辐射面积500余万亩。

  然而,保护性耕作在推广中还面临不少难题。

  “我经常被问:既然这项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推广比较困难?”李洪文分析,“保护性耕作往往被当成‘懒汉田’‘埋汰田’,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很难,不愿尝试,或尝试后感觉丢脸而放弃。”

  实际上,保护性耕作不是“懒汉田”,更不养懒汉,它更需要科学管理,其推广也离不开政策的引领和扶持。

  要充分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多重效应,绝不是简单的“撂荒式”操作就能达到。郝春荣介绍,从耕作技术层面看,需要形成农艺与农机高度融合,机械收割时,在作业速度、切割尺寸、多段切割等方面对农机性能和机手技能都有较高要求。李悦还强调,针对吉林全省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耕地条件和气候特点,都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技术路线和作业模式。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东北黑土区在推广过程中的共同诉求。李悦认为,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革命,要让农民接受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王永康建议国家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补贴,对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提高定额补贴标准。而郝春荣建议建立东北地区项目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标准化技术模式,共享技术成果和工作经验。

  “虽然我从事保护性耕作研究20多年,从内心希望这项技术快速得到大范围推广。但耕作制度变革是长期过程,应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切忌一哄而上。”李洪文建议,应聚焦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带动小农户。基础好的地方,可尝试整村、整乡推进;基础差的地方,要做好示范,逐步推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黑土 免耕 玉米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