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奋斗成就山村巨变


  在对全村摸底走访完后,罗朝阳带领一班人对全村村民立下承诺——“如果不把11个屯的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没有项目资金支持,先干起来再说。罗朝阳组织党员骨干成立“新村建设管委会”,走村入户动员群众、筹措资金、规划土地、制定方案,易地搬迁安置项目火热开工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对口帮扶百色的广州市政协前来考察项目,看到新立村这份干事的热情,很受感动,主动拿出500万元支持易地扶贫新村工程建设,“广新家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有危房改造补助,还有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大部分群众都能筹措起建房资金,最终还有13户贫困群众经济困难确实搬不起。“不让一户留在山里面!”罗朝阳和村“两委”班子决定,这13户困难群众建房资金由政府来兜底。不爱求人的罗朝阳开始去找领导、找朋友、找县里部门,想各种办法寻求支持,几吨沙子、几吨水泥地“化缘”,最终11个屯的158户群众一户不落地搬出大山、住进了新家园,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9年间,全村先后修建了20多条通村水泥路、生产路,总长度达60多公里。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房屋修葺一新,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接下来,公共服务中心、篮球场、绿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新立村终于脱胎换骨。

  如今的新立村,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家用电器样样不缺,出门路路畅通,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既能享受田园之美,又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在村里孩子就可以上幼儿园、小学,新家园让邓爱莲们过上了之前不敢想的好日子,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要安居更要乐业,老百姓好日子才长远

  一场大雨过后,马正规和妻子抓紧在地里忙碌。“刚卖完小西红柿,趁着雨停赶紧补种上冬瓜苗。”马正规告诉记者,现在他的6亩多地都种上了蔬菜,西红柿收完就接着种冬瓜和豆角。灌溉管道和机耕路都直接通到地里,不仅浇水不是问题,销路也不用愁,收菜时开着三轮车直接到地头,送到田阳县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很快就会被菜商收走,融入到“南菜北运”大军中。菜价好的时候一年能得六七万元,这让马正规干得很带劲。

  罗朝阳告诉记者,不仅要改善大家的生活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要让老百姓有钱赚、能致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经过深思熟虑,新立村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

  都是丘陵荒地怎么办?那就开荒把坡地变耕地!缺水怎么办?把管道铺进地里,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种植效益低怎么办?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改种甘蔗、玉米为种经济效益高的小西红柿和秋冬菜。

  几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新立村群众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引进6家农业公司流转全村70%的耕地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2200亩芒果、2300亩香蕉、1100亩秋冬菜、500亩火龙果,高效农业让这方土地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产业的有力带动,让群众的收入节节升高。

  另一方面,对于从大山里搬迁下来的贫困村民,如何让他们既搬得出,又能稳得住、能致富?就业成了见效最快的脱贫手段。

  2014年,原来居住在新立村陇棒屯的黄忠军从山里举家搬迁到“广新家园”,之后靠着瓦工手艺到县城一带帮人建房子。“在山里一年也就收入两三千元,山外找工作容易,挣钱多。”黄忠军说,现在他和妻子经常到县城建筑工地去做工,一天下来,夫妻俩可以有近300元的收入。早在2016年,他家就摘掉了贫困帽。

  离“广新家园”半个多小时车程就是田阳县城,搬迁出来的群众,愿意打工的,周边的产业园可以提供岗位,村里的农业基地一年四季也需要大量人工,一辆摩托车、一顶草帽、一把柴刀,在村里的公路边等着,就有活儿干。

  “进可攻,退可守。”由于是整屯搬迁,又建设了产业路,流转原来村屯的土地后也可以发展产业。交通便利了,骑上摩托车,回老家也不过十几分钟。村民黄彩燕搬迁出来后,又回到原来的陇沓屯办起了家庭农场,养了十几头牛、100多只羊、1000多只土鸡,外加4箱蜜蜂。“这里的土地养一个屯不行,养我们一家足够。”黄彩燕说,山里林草丰富,空气好,养的牛羊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天,她在安置地和农场间早出晚归,靠着勤劳和汗水告别了贫苦的生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蔬菜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