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贫困证明取消后更需规范精细


  近日,《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出台,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取消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书面承诺。

  设置贫困证明的初衷在于通过公共部门的权威性,打破信息不对称,从而确保贫困生信息的真实有效。然而,贫困证明的制度善意,在一些地方执行过程中却打了折扣。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见过各式各样鱼龙混杂的贫困证明。一方面,为了获得资助,一些贫困证明夸大其词,贫困生的家庭明明没有那么悲苦,却被渲染得很艰辛,与事实有出入;另一方面,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也可以依托熟人社会网络的力量搞来贫困证明,甚至有大学新生带着已经盖章的空白贫困证明到学校报到,让人大跌眼镜。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并非所有的贫困生都可以通过“以貌取人”识别出来。有的学生擅长利用“弱者的武器”,在申请材料中大打“悲情牌”,在日常消费中却使用数千元的高档手机、看明星演唱会等;有的学生声称日常生活缺乏保障,却参加了需要自费几千元的海外游学项目,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贫困生”身份产生质疑……贫困生认定乱象丛生,不仅让有限的资源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影响了教育公平。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贫困生资助既要兼顾公平,也要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在具体操作环节需要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在贫困证明缺乏公信力的背景下,“取消贫困证明”无可厚非;但只有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完善的实施操作系统,贫困生资助才会更有“准头”。

  “取消贫困证明”之后,为了防止某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钻空子,一方面,既要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也要提升违规成本。对于那些弄虚作假的“假贫困生”,要有一定的惩戒措施,不能任之由之。另一方面,建议以消费情况为主要的衡量依据,并结合其他指标,对贫困生进行“精准画像”。此外,还要多渠道了解贫困生情况,对贫困生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贫困生数据库里的名单不应该几年不变,而是要有进有出。

  那些负重前行的寒门学子,需要“雪中送炭”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灯。为了既提升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同时呵护他们的权利与尊严,一些高校创新性地采取了“隐形资助”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只要贫困生资助切实做到了规范化和精细化,“取消贫困证明”是值得肯定并完全可行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识别 多渠道 数据
下一篇 :征稿启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