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内榨菜现代化生产流水线。资料图
编者按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享誉世界的涪陵榨菜已成为重庆市农业产业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特色优势支柱性产业。立足优势,直面短板,重庆市涪陵区于2015年开始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各类相关主体,着力推动榨菜产业全面升级。2018年,涪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进一步助推榨菜产业升级并释放富民效应。
两江交汇,奔流不息。
120多年前,产于长江、乌江交汇之地的涪陵传统酱腌菜因在加工环节增加压榨的工艺而得名“榨菜”,并开始走向外地市场。十几年前,涪陵榨菜生产从传统的手工作坊过渡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线。如今,在年生产成品榨菜60多万吨的基础上,重庆市涪陵区正在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协调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榨菜生产企业、榨菜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民等各方力量,实施榨菜产业升级行动方案。
“从原材料种植到加工工艺,榨菜是涪陵人民连续自主创新的成果。我们创建产业园,就是要立足产业发展优势,直面发展短板,推动榨菜产业全链条新技术研发、新标准示范、新模式探索,主动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持续放大这一碟小菜的品牌价植和富民效应。”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周波说。
强化科技支撑 种植加工升级
榨菜的原材料为茎瘤芥,俗称青菜头。在涪陵山区的坡地上,青菜头集中在白露前后播种,播种后35至45天内移栽,经过在多雾而低温的环境中生长,茎瘤膨大呈肉质茎,于次年2月份收砍。
青菜头砍收后,要先后经过三次腌制、三次压榨、修剪砍筋、淘洗、脱盐、脱水、切丝、拌料、包装、灭菌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制作为成品榨菜。
“涪陵全区青菜头种植面积72万亩,我们通过创建产业园,在种植、加工两个环节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规模种植、品种培育、技术研发、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等全产业链升级。”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张平权说。
位于涪陵区长江北岸,产业园核心区的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是为青菜头种植提供科技支撑的主要力量,现保存有国内外芥菜类种质资源1600多份,其中青菜头种质资源170多份,近几年成功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涪杂”系列1-8号早晚熟青菜头杂交良种,并在榨菜原料大面积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株形大、丰产、耐病,但成熟后不及时收砍导致瘤茎皮筋含量高,易空心……”对各品种的属性、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范永红如数家珍。
范永红介绍说,总体上看,新品种的培育使青菜头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涪杂2号”在涪陵当地能在8月20日左右播种,11月中下旬收砍后可接着种晚熟丰产且抗抽薹力较强的“涪杂8号”。涪陵青菜头种植由一季变为两季既保证了鲜销和加工的需求,也提高了菜农的收益。
同时,工厂化育苗与标准化栽培技术、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青菜头一次性施肥技术的研究推广,既节约了劳动力,也保障了原料的品质。“菜—药”“水稻—青菜头”轮作实现了土地的循环利用,还明显减少了病虫害。在7万亩桑园中推广“菜桑间作”,将青菜头收获后的菜叶发酵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节本增效30%左右。
“不过,目前青菜头种植仍然面临品种适应性较弱,抗(耐)病性较差,收砍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皮筋含量较高等问题。”范永红说,下一步品种培育的方向是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针对提高机械化程度,在新品种培育上要配合相关设备的研发,向株叶直立、叶少且成熟后叶片自然脱落的方向发展。
除了种植,产业园在榨菜产品加工环节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推广了自动淘洗、切块、脱盐、包装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用高温杀菌全面替代了化学防腐剂。园区内最大的榨菜生产企业涪陵榨菜集团研发了充氮包装脆口榨菜,有效利用榨菜加工中腌制汁研发并推出了酱油产品,并正在研发补盐型功能食品。
两份保证金 一条利益链
64岁的涪陵百胜镇中心村农民袁世杰家有10余亩地,夏天种玉米,冬天种青菜头,每年能收获青菜头20多吨。“青菜头是地里的主要收入,但以前收获季菜价时有起伏,高的时候每吨700多元,低的时候才能卖三四百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20/20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