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变成幸福庄”


  一人富不算富。马大五德还成立了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干。截至目前,26户村民以参股的形式加入进来,其中有17户是贫困户。马大五德承诺,从今年起争取每年每户保底分红3000元。

  布楞沟的好男儿靠养殖闯出了一片天,布楞沟的妇女也没闲着,她们将平时在家里制作花稞稞的一手绝活变成了致富新门路。

  花稞稞,是东乡族传统面点,也是东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硕士毕业回乡创业的东乡族女孩马娟,发现花稞稞具有不错的市场效益,便在布楞沟创办了“巾帼扶贫车间”,吸纳33名妇女就近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

  “没想到,花稞稞变成了人人喜欢的香馍馍。我们东乡族妇女靠着勤劳的双手,也能撑起脱贫致富的半边天!”村妇联主任马麦热再捧着她今年6月刚获得的“东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乡族油炸食品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证书,笑着对记者说。

  除了发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布楞沟也因地制宜引进了不少新项目。

  当地政府启动了光伏扶贫项目,在布楞沟村56户村民房顶上“种”下光伏发电设备。两年来,累计发电12万余度,为群众创收超过10万元,户均发放1800多元。

  布楞沟所在的东乡县,地处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三峡旅游开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布楞沟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布楞沟村民马海龙将家里闲置的房屋改造成农庄式驿站,他告诉记者:“客人多的时候,一个院子9间屋子都挤不下。一年下来,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要苦干不要苦熬,村民摆脱贫困谋发展的信心明显增强了。”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陕斌杰告诉记者,各项惠民产业让布楞沟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15元,是2012年的4.2倍。

  

  “生态美了,教育优了,村民的胸襟也开阔了。”

  7月下旬,记者来到布楞沟采访,恰巧赶上下雨,伴着濛濛细雨,看着满山青翠,不禁感慨,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陇中,如今也有了青山秀水的江南况味。

  村民都说,这要感谢东乡县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2013年起,布楞沟累计完成造林5750亩,其中荒山造林2500亩,退耕还林3167亩,村庄绿化美化83亩。不仅使黄土裸露的荒山披上了一层绿衣,更在无形中改变了布楞沟流域的小气候。布楞沟还积极发展以啤特果、核桃、花椒、枸杞等为主的经济作物,在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收入的同时,也美化了生态环境。

  产业兴了,环境美了,村民更加重视子女教育,要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现在,村庄发展了,办学条件好了,家长对教育是真重视。”布楞沟小学校长张学虎告诉记者,以前,因为穷,布楞沟村民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因为那样家里就少了一个劳动力。而如今,村民们争着把孩子送进学校,时不时还要来学校,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远眺布楞沟村,新建的村小学无疑是村子里最漂亮的一处建筑。宽敞大气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为孩子们上学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环境。

  7月11日,兰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协会初心团队12名大学生来到布楞沟小学。听说他们将提供免费的学习辅导,布楞沟及周边几个村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过来,一时间送来了70个孩子,比正式开学时的还多。

  今年18岁的马建忠,就读于东乡县民族中学,开学后即将升入高三。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进马建忠家。“当时,总书记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多少年过去了,总书记的话语依然清晰地烙印在马建忠的心里。

  “生态美了,教育优了,村民的胸襟也开阔了。”中石化甘肃石油分公司驻布楞沟村第一书记杨成告诉记者,“村民在谋发展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自己一个村子的事,还考虑能否带动整个布楞沟流域的发展。我们参与扶贫的关注点,也是以开放共享的姿态,谋求长远高质量的发展。”

  正如当地的一首新编“花儿”所唱:“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变成幸福庄。”布楞沟人牢记总书记嘱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正朝着小康生活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努力奋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造林 新农村建设 耕地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