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70年前,从北京发出的这声庄严宣告响彻世界。也自那时起,这座城市就在历史的年轮里目睹着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回顾北京乡村70年的发展,无不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首都乡村、怎样建设首都的乡村”这一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而砥砺前行。历经70年的探索实践,北京“三农”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温饱迈进全面小康,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由传统走向现代。如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正走上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好“一盘棋”、共用“一张图”——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京郊振兴

  70年前,北京是“大农村小城市”,二环外都是农村,城市与乡村的边界清晰可见。如今,从五环到六环,北京城市与乡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种景象,正是70年来北京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现。

  早在1986年,北京就提出“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郊区农村经济与城市一并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更加注重“一盘棋”“一张蓝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率先基本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前提下,2016年出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市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乡融合发展,重头戏是乡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北京市对标对表迅速贯彻落实。2018年由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不仅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更是搭建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振兴之路,起于规划。今年1月24日,《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外发布。这是一份以首善为标准、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蓝图。

  密云区东智北村曾是溪翁庄镇有名的后进村。2016年,在村“两委”带领下,全村开始着手治理村庄环境,先后拆除了厕所、锅炉房等违章建筑,清理废渣土和建筑材料。村里还通过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方式,修建烽火台、影壁、扩路等,提升村内整体风貌。如今,村中又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村史馆,让东智北村一跃变成了全镇先进村。

  将视野从东智北村拓展到整个京郊大地,曾经让“农民头疼、市民吐糟”的农村环境顽疾,随着北京“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深入推进逐渐被攻克。为尽快落实“像抓城市背街小巷一样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像抓城市治理一样抓好乡村治理”的要求,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全力牵头统筹落实的这项工程,遴选出152个村庄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创建,同时分批推进“千村整治”,今年将实现所有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全覆盖。

  与改善农村环境一并进行的,还有京郊乡村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近年来,北京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能源革命”,启动839座公厕和8万户户厕达标改造任务,创建50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已有111万户农民告别冬季燃煤……在此过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得到了扎实推进。

  

  做好“加减法”、用好“改革招”——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进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占地3.3公顷的番茄工厂化生产温室,只见一株株番茄长势旺盛。在这里,由荷兰公司设计并全套引进荷兰设施及关键设备,实现环境记录、环境调控及水肥管理的自动化;引进欧美培育的优新番茄品种,采用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初步集成工厂化技术体系;采用品牌化经营的发展策略,实现高附加值产品销售,2018年园区盈利85万元。

  极星农业工厂化生产取得的成绩是近些年北京农业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70年来,全市农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93年以产量为目标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3年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的提升阶段、2004年至2014年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以“调转节”为中心的高质量提升阶段。

  特别是党的十大以来,北京农业发展深化调结构、加快转方式,向高效集约方向迈进,对不符合首都实际、不满足生态要求的做减法,对科技含量、绿色指数和生态价值高的做加法,着力打造质量高、京味浓的乡村产业体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番茄 农村环境 农业发展 人居环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