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贫穷走向富裕 从落后走向繁荣


  

  “老三样”变身新五彩

  每年8月,辛苦了一年的农牧民群众,都会聚集在一起,准备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望果节。高原的阳光让田地里的青稞逐渐释放成熟的金光,田野里荡漾着一片金灿灿的麦浪。大家围绕田埂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及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西藏农牧业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不断丰富膳食种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农畜产品的需求,着力补短板、调结构、增效益。

  杜杰深有感触地说:“长期以来,全区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吃菜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从有统计记载的1981年的情况看,全区蔬菜总产量只有2.6万余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4公斤,平均每25天才能吃到1公斤蔬菜。从1990年起,自治区每年安排专款用于‘菜篮子’建设,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菜篮子’生产,建立‘菜篮子’生产基地,坚持以引为主、引育结合,狠抓科技进步和创新,使‘菜篮子’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初步缓解了群众吃菜难的问题。”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有着西藏“粮仓”之称的白朗,如今正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地域品牌正在奏响华章。1998年,济南市第二批援藏干部从山东引进了大棚蔬菜,并在白朗县成功试种。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天域绿”这一知名品牌、蔬菜协会这一经济组织、“蔬菜采摘节”这一销售载体。特别是坚持不懈地打造白朗农业科技园区,建成西藏唯一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目前,白朗县蔬菜大棚达到5367座、蔬菜品种达到116个,露天蔬菜面积9000多亩。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大力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从此西藏人民餐桌上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逐渐变为配菜,应有尽有的鸡鸭鱼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新鲜蔬菜已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到2018年,全区建设蔬菜基地19个、高效日光温室120.09万平方米,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8.62万亩,蔬菜产量达到94.59万吨,比1978年增长30.4倍。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林芝等地(市)所在城镇及部分县城85%左右的蔬菜可由当地生产和提供。随着蔬菜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就连那曲、阿里这样的高寒地区也通过采取塑料大棚等保护性措施,开创了高寒牧区蔬菜生产的新纪元。

  

  增收途径越来越多元

  西藏的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近70年来,西藏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上不断进步,农牧民创收途径逐渐丰富,增收途径越来越多元。

  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企业牵头、群众参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农牧业由低效向高效,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由计划向市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四大转变。

  2016年,昌都市贡觉县成立了阿旺绵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有40多名村民加入进来,由于管理科学规范、运行机制完善,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2018年,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125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的29家,年内争取申报认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83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6家,年内力争认定自治区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左右;发展家庭农牧场100家。发展了一批旅游农牧、农耕文化深度体验等休闲农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3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示范点9个,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个。

  如今的西藏,无论是从阿里草原到日喀则白朗现代化农业园;还是从易贡、墨脱、勒布沟茶叶园到巴宜、东坝的水果林;亦或是从山南第一块农田的望果节到拉萨才纳乡的百花齐放,处处都呈现出繁盛景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青稞 蔬菜 牲畜 休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