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先苦后甜,张建勋种粮这4年


  盛夏八月,齐鲁大地热浪滚滚,连日的干旱让新出的玉米苗无精打采。昌乐县朱刘街道种粮大户张建勋站在地头,望着3台正在作业的自走式喷灌机,颇多感慨:“自从上了这些喷灌设备,解决了灌溉成本高、用工多的难题,我种粮才算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两年更是越种越有感觉了。”

  自2015年大规模流转土地播下小麦开始,张建勋种粮已经4个年头。从前两年的“赔本赚吆喝”,到这两年的“收益有保障”,张建勋走出了与很多新型经营主体类似的道路: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农业,在磨难和教训中艰难成长,一度迷茫乃至心灰意冷,逐渐形成规律性认识并找到“成功之钥”……

  在昌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军清看来,张建勋的成长之路,为政府部门扶持培育规模化种粮主体提供了颇多可鉴之处:“一是瞄准浇水、植保、播种等关键环节,通过项目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方式,破解‘关键瓶颈’;二是农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帮扶,还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提供多种形式的精神关爱,帮助种粮大户走出困境,坚定信心。”

  

  盲目扩规模,种粮路坎坷

  朱刘街道是昌乐县的工业强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快,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2015年,在外做生意小有积累的张建勋,看到一片片乡亲们无心料理的土地,痛惜之余,又感到可能是个机遇。于是,他流转50亩土地牛刀小试,当季收入4万多元。

  “种粮食,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建勋注册成立了苗丰家庭农场,连签几个土地流转大单,很快将种粮规模扩大到2000亩:“当时算着,小麦、玉米只要两季能打到2000斤,毛收入2000多元,扣除600元的地租和每亩不到千元的种植成本,肯定挣钱。”张建勋说。

  然而,种50亩地和种2000亩地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张建勋这2000亩地基础条件差,很多地块没有水浇条件,2016年辛劳一年,工钱付出去五六十万元,两季粮食产量都是800斤出头,玉米收获时还遭遇连阴天,无奈以0.5元/斤的价格“贱卖”了。

  累瘦了、晒黑了,一年下来赔了50多万元,有股倔劲儿的张建勋不甘心,2017年继续大干苦干,两季粮食产量总算到了2000斤,然而由于浇水、植保等环节用工量太大,一年到头算下来还是没挣到钱。

  “当时,中央文件里提出了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感觉说到心坎上了。”张建勋说,“咱土地基础条件差,种植经验不足,规模一下扩大到2000亩,管理上完全依赖雇工,保障不了质量,根本挣不到钱,甚至随便遭遇点儿风险就赔钱。”

  

  政府来帮扶,走上康庄路

  “算下来,咱每亩600元的租地成本不算太高,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就是浇水和植保两个环节用工太多,难以精细管理。只要打破这两个瓶颈,种粮肯定挣钱。”两年坎坷路下来,张建勋终于对种粮增收有了清醒认识。

  如何破解?改善农田水利条件需要大量投入,靠自己办不到,张建勋就找到了县里的农业、水利等部门。

  县水利局为张建勋争取到了山东省财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项目资金280万元,张建勋自投140万元,引进指针式喷灌、卷盘式喷灌、固定式喷灌三种节水喷灌模式,实现了对整个农场的灌溉全覆盖。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孟祥晓进驻农场,提供跟踪服务,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宽幅精量播种、飞防植保、玉米单粒精播、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等技术,全部在农场落了地。

  “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比较,喷灌周期缩短为10天左右,一年节水12万立方米,节约用工成本20多万元。”说起节水喷灌,张建勋立马把数据罗列出来,“这些都是实际验证过的。”

  2018年,苗丰农场两季粮食总产达到2500斤,每亩实现了将近600元的纯收入,张建勋终于挣到了规模化种粮的“第一桶金”。今年的麦收,农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300多斤,小麦收下来就直接送到了面粉厂,每斤能多卖1毛钱不说,第二天就能拿到售粮款。

  

  未来种粮路,老张有话说

  “成本方面,利用规模优势,种子、农药、化肥直接对接大经销商,拿到批发价,每亩生产成本降低15%。”

  “种粮食,七分种,三分管,先进的播种设备、播种技术和良好的播种墒情是关键,只要播种质量高,丰收基础就牢了。”

  “终端方面,作为‘大客户’,产出的粮食直接对接粮食加工企业或种子公司,平均每斤售价高出市场价格一到两毛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喷灌 小麦 土地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