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遍访千家万户 对症靶向治本


  记者:我们知道因人施教、个性化引导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杨树海:平安小学二年级学生彭清,平时调皮捣蛋,厌学情绪十分严重。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后发现,孩子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关爱,调皮其实是想引起别人关注。班主任专门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关爱措施,彭清开始“远离公众视线”,逐渐爱上学习,热心帮助同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重新“引人注目”。像彭清一样通过教师家访重拾自信的例子在奉节还有很多。

  

  医生巡访:健康送到家门口

  公平镇太山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刘建林是当地老百姓放心的健康“守护神”。22年来,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不是在村卫生室,就是在去村民家的路上,村民什么时候都能找到他。大家都说:“刘医生看病,老少一个样,穷富一个样,是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

  已经80多岁的老人冯青汉,多年前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刘建林不仅按时上门为其量血压、送药,还像儿子一样精心照料他的生活。老人常说,只要看到刘医生,身上的病就好了一半!太感谢刘医生了!

  记者:刘医生所在的村大致的情况什么样?

  杨树海:刘医生所在的太山村是一个拥有2522人的大村,人口居住分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常住人口仅有363人,80%以上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

  记者:与冯青汉情况类似的个案还有多少?

  杨树海:与冯青汉情况类似的在村里还有100多位,多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类疾病。长年累月,不能断药不说,一旦发作,还非常危险,因此刘医生定时上门为老人们检查身体。

  记者:刘医生一个人精力有限,面对100多位空巢老人,县里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

  杨树海:全县建立了332支“问诊”队伍,3146名巡访医师对接了8415户因病致贫家庭,每月送医、送药上门。同时,组织专家和乡镇卫生院定期到农家院坝集中“义诊”,免费开展健康体检,引导健康生活习惯,简单小病小患由村医上门“送诊”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叠加使用居民医保、大病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险和县级医疗救助六项政策,其住院自付费用严格控制在10%以内。同时,还与阿里健康、西南医院等机构深度合作,搭建以互联网为纽带、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支撑的网络医院平台,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县里看、重症连市里”。

  

  农技随访:面对面“授之以渔”

  平安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产业基础尤为薄弱。和平村三组村民夏光彩2018年种植辣椒近3亩,收入2万余元,改变了“守着绿水青山苦熬、抱着金山银山受穷”的局面。但在2017年,夏光彩也曾种植半亩小米椒,收入却只有千把块钱。

  记者:夏光彩的种植基地发生了什么变化,会有如此巨大差别?

  杨树海:关键就是有农技员随时前来指导,平安乡一方面引进成熟的农业公司,在此建立蔬菜基地,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特派员和他们带起来的“土专家”时常跑到夏光彩辣椒地里,甚至开“小灶”进行技术指导。脱贫攻坚,短期靠政策,长远靠产业。贫困群众要实现“弱鸟高飞”,必须发展增收产业。我们实行专家团“包片”、技术队“包村”、经纪人“包销”,做到“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记者:专家团“包片”、技术队“包村”、经纪人“包销”具体举措体现在哪里?

  杨树海:我们聘请了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20余名专家组建“顾问团”,分片、分类指导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脐橙、油橄榄、小水果、中药材、有机蔬菜。统筹全县农业、科技等行业资源,成立由376名特派员组成的“包村”技术队,到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着重培育“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引进和培育农民经纪人,促进“产业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让好产品打开好销路、卖出好价钱、获得好口碑。

  记者:农技随访工作法在带领群众脱贫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杨树海:农技随访接地气,农民朋友很欢迎。我们先后组织专业骨干深入产业基地、田间地头,传技术、教方法,为农民提供脐橙、脆李、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技术扶持,累计带动1.93万户群众脱贫致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田间地头 蔬菜 脐橙 辣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