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遍访千家万户 对症靶向治本


  “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贫困发生率从13.5%降到0.99%,重庆市奉节县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奉节县集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13.5%,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重要指示精神,构建“1486”工作体系,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力攻坚,135个贫困村在2018年全部出列,系统贫困发生率降至0.99%,全县实现整体脱贫。

  脚上粘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2016年6月到奉节工作以来,县委书记杨树海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县所有乡镇、1年时间走遍全县135个贫困村、3年时间走遍全县390个村(社区)。

  走访之初,杨树海发现自脱贫攻坚以来,在农村的投入越来越多,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但仍有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贫困家庭学生为早些打工挣钱而辍学,加大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几率;有的群众“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有的种地农民不知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出好价钱等。如何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杨树海与奉节干部们反复调研、深入思考,结合奉节实际,探索出了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和农技随访“四访”工作法,引导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日前,本报记者对话杨树海,听他详解“四访”工作法的奉节样本。

  

  干部走访:用脚步丈量民情

  “李光国房子已建好,各项建房政策已享受;小水果今年开始丰产了。”在公平镇黄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发光的走访日志里清晰地记录着贫困户的帮扶情况。李光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到他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妻子患有精神病、3个孩子未成年,主动协调代建房屋,让李光国享受了“交钥匙”工程。

  记者:如何将干部走访工作法落实到位?

  杨树海:干部靠作风吃饭。我们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创新“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六个环节,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推行干部进村入户、户户必见干部。我们将全县划分为2105个网格,落实3664名网格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网格员经常入户走访,上门服务,动态掌握每户家底,并将走访摸排到的户情信息录入“23188”大数据系统。几年里,全县涌现出了“不孝镇长”甘剑铭、“三多队长”肖恩、“最美村官”余红梅等系列先进典型,群众感叹“好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记者:干部在入户走访的同时还会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加深与群众的交流?

  杨树海:在展开干部走访的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两回、两讲、两解”,与群众交心谈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单腿”贫困户廖良琼身残志坚,脱贫故事感动重庆;朱衣镇仙女村30户群众不等不靠,引领3500余户贫困群众主动申请脱贫。

  

  教师家访:扶贫必扶智

  在安坪镇三沱村院坝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三沱小学的老师正在开展“三讲一听”。他们在入户家访期间,讲学生表现,让家校双方相互了解孩子成长;讲资助政策,让家长熟知教育资助情况;讲家庭教育,给家长传授教育技巧经验;听取意见建议,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和谐家校育人环境,促进孩子成人成才。在家校共育上,实行“三进一保”,邀请家长进学堂,协助学校日常管理;邀请家长进课堂,组织“家长授课”“随堂听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邀请家长进食堂,监督学生餐饮质量;保障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免一补”教育资助体系全面落实,无一遗漏。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失学。

  竹园中学的学生家长夏东家说:“我们每周都有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日常管理、食物采购、餐饮质量监督,现在对学校教育是越来越放心、越来越满意了。”

  记者:教师家访机制有什么创新之处?

  杨树海: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师家访机制,多管齐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学生教育上注重“三送一帮”,具体地讲就是每月送育上门,实行教师和贫困学生“结对子”;定期送爱上门,组织老师当好孤儿、留守学生人临时家长,开展心理辅导,鼓励自信自强;每周送教上门,组建“移动学校”,142名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在家平等享受教育;成立“放学加油站”,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训等个性化帮扶,确保学生晚走可留校、留校有陪伴、陪伴有温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田间地头 蔬菜 脐橙 辣椒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