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为了这片土地不再有贫困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发展有了“红色引擎”

  在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随着天气转暖,23栋香菇大棚里的菌伞探出了小脑袋。

  “去年,我们被列为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了150万元的发展资金,这笔钱怎么花,在我们村‘两委’里掀起的争论可不小。”村党支部书记李信远告诉记者。

  因为常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方洼村的集体账户上已经多年不见钱了。“这钱咱可不敢乱花,还是放到一个大企业那里,让村民能吃上利息最保险。”有的村干部这么说。

  “给咱用来发展村集体的钱,咱就得想方设法把它用好壮大村集体资产。”李信远顶住了压力,资金到账的当天便连夜到南阳市考察食用菌产业,与村“两委”和村民几次商议后,最终决定了建设10座造价2万元、年收益约1万元的香菇大棚。

  2018年底,贫困户李钢远拿到了来自村集体的5600元分红和5000多元种植香菇的务工收入,而方洼村的村集体账户上,收到了这么多年的第一笔收入——4.2万元。

  “钱虽然不多,我们村‘两委’一帮大老爷们却都像吃到了糖的孩子。村集体有了收入、贫困户有了分红,村子发展有了干劲儿,连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年轻人都多了起来。”李信远告诉记者。

  中原大地上,像方洼村这样,依靠产业发展,从空心村转变为实心村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

  平顶山市立足种植、养殖、运输、农家乐等27个产业,在全市建立1256个产业党组织,仅一个鲁山县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就带动了26个村的80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葡萄脱贫致富;信阳市商城县355个行政村均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整合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扶持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

  对抓党建促脱贫十分有心得的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总结支部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了产业咋上规模?组织协同发力。人心不齐,村委会站了出来;土地流转受阻,村支部分头动员;闯市场需要合力,行业协会建起了党支部;种植需要技术,党支部扛起大梁;产业链一路延伸,党组织一路整合,这样的扶贫产业发展得有靠头、有后劲,让群众愿意跟着走。”

  “基层党建正在成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精准扶贫的‘红色引擎’。”申延平告诉记者,“河南各地的探索方式,是借助党群共谋脱贫事业的有效载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党的组织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相互转化、互融共建,探索出一条‘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脱贫’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小麦 油茶 香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