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越往深处海越蓝


  “德海1号”的单点系泊技术,也无意中成为小瓜虫的“克星”。因为整个“渔场”是围绕一个点360度漂浮的,位置不固定,小瓜虫从海底升上来时找不到宿主,就被海水冲走了,爆发概率大大降低。

  

  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海上”

  波光粼粼的海面以下,网箱里的军曹鱼一条就有十几斤重。新平茂渔业有限公司生产主管潘景坝每天都开船过来看一次,其他时候都通过智能技术在手机上管理。

  “春节前后,我们的船一天装50担(注:1担100斤)鱼,以每斤60元的价格卖到香港去。平时也有30元一斤。”潘景坝告诉记者,“渔场这一季的产值就是1500万元。”记者了解到,根据“德海1号”的特点,采用“末端养殖”模式,可年产优质鱼1200吨。今年4月开始至5月中旬,“德海1号”第二季投苗已经完毕。

  科技成果最终还要落到实际应用上。“德海1号”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迈出从“纸上”到“海上”关键的一步。

  李纯厚介绍说,世界上并不缺乏深海网箱养殖设备和技术,挪威、加拿大等很多国家都走在我们前面,但问题是,他们的设备太贵,海况环境适应性差异也很大,对我们的产业来说并不实用。比如,挪威萨尔玛公司的“海洋1号”渔场,整体造价大约6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山东、福建、海南等正在设计及建造的大型渔场造价也大都在1亿-2.5亿元人民币。

  对此,老郭也很自豪,他告诉记者,“德海1号”的造价只有1000万元,单锚泊系统这一项就节约近2/3成本。另外,对渔民实际应用来说,也更加方便快捷。

  “以前做固定网箱,要用8根锚固定,物料成本很高。而且,为了预防寄生虫,养两个月,就要整个搬走,不断地倒换地方,搬运成本、时间成本都很高。”潘景坝说,“‘德海1号’本身寄生虫就少了很多,而且还可以就地升起,就地清理网箱,不需要再回船坞场。”

  从国家863计划,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郭根喜一直担任深水网箱技术装备方面的首席专家,至今已经30多年。他有一个辽阔的愿景:要用我国自主创新的深远海渔场开拓新的“深蓝色渔场”。

  “南海北部海岸线长、大陆架较缓、台风多,20米水深离大陆岸线最近点也有3-5海里,100米水深离岸最少也100海里,这个区域是未来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方向。而且南海三沙还有广阔的深远海空间资源,可以用于开发深远海养殖。要总结深远海养殖的经验,优化出适合我国海域及渔业经济背景的养殖装备。”老郭说,“这是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改善近海生态生境,带动南海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场台风过后,“德海1号”经受住了考验,也打出了名号,一些大型建造企业闻讯而来、寻求合作。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水科院南海所和老郭,还会植下新的“德海2号”“德海3号”……在大海的更深处劈波斩浪、耕海牧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台风 网箱养殖 海洋 山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