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台风季,提起去年的台风“山竹”,很多渔业养殖户还心有余悸。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渔业养殖更是损失惨重。
在这场超强台风中,位于离大陆岸线30公里的广东珠海枕箱岛附近开放海域,一个大型智能化网箱养殖渔场也在台风中心附近的狂涛怒波中被持续10小时的猛烈冲击,最终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前不久,记者辗转坐船登上这个被称作“德海1号”的渔场。
向广阔的深远海要空间
说是渔场,从海面上看,更像一个大型的“目”字框架;不过往海底细看就会发现,框架兜起了3个巨大网箱,里面硕大的鱼隐隐可见。
“德海1号”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郭根喜介绍,这个框架结构,专业名称叫“半潜桁架”。这个“渔场”型长93.1米,型宽30米,型深6.5米。“德海1号”渔场养殖部的设计十分巧妙,不改变渔场结构及尺度也可以使养殖水体由6.5米深扩展到13米深,也就是说养殖部的空间可扩展1倍。“渔场”适合20米-100米水深的海域环境使用。
“深海养殖无论是对沿海的环境保护,还是对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都具有比较优势。”郭根喜说,“能有效将深海的广阔海域利用起来,变成优质蛋白质生产场所,这就是‘德海1号’的使命。”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水产品出口额连续17年世界第一。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中,网箱养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养殖方式,特别是在海水鱼类养殖中,网箱养殖产量占到了80%,但目前主要以近海养殖为主。
我国近海环境容量有限,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可能带来诸多环境问题。今年初,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科学确定近海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打造海上“蓝色粮仓”。
地处广州的中国水科院南海所在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优势。南海所副所长李纯厚告诉记者,南海所深水网箱团队创新设计的“德海1号”,大大提升了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水平,为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解答深海网箱养殖两大难题
午后时分,黄色的“德海1号”桁架在海面上随波起伏。中控室的电脑却记录了台风“山竹”过境“渔场”时的惊骇时刻:2018年9月16日中午12时01分10秒的瞬间,电脑记录风速达到每秒48米,浪高5米。
这个数字,对普通的网箱养殖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事实上,台风正是沿海网箱养殖产业最大的“敌人”之一。抗台风技术,曾经是深海网箱设备建造难题中的难题,如今也成了郭根喜团队最骄傲的事。
“这叫浮体桁架混合结构,是全世界第一例。”老郭说,“涂装黄色的框架是桁架,四个角涂白色的房屋是浮体,由于两个结构的受力及承载力不一样,在海洋构造物中要组合在一起非常难。”
“德海1号”还有一项关键技术,叫做单点系泊。与传统网箱或类似的桁架结构多点固定系泊不同,“德海1号”只采用一个锚固定“渔场”。所谓固定,只是“相对固定”。事实上,整个“德海1号”像钟表指针一样,以船锚为中心,无时无刻不在转动着、漂移着。
正是这一系列创新,为抵御台风“山竹”立下了汗马功劳。
台风厉害在哪里?老郭指着海面不断涌动的波浪说:“台风产生的波浪可以折断或扭断船只,甚至可以瞬间颠覆一艘万吨巨轮。而我们的网箱,假如把直径比作一根竹竿,竹竿的长度始终骑在多个浪峰上,这样网箱的整体受力就比较均匀,不容易折断。但是海浪并不是固定一个方向来的,同一时段的浪也有大小,有时浪和涌的方向不一样、力量不一样,像扭麻花一样施力,普通的网箱结构很容易瞬时过载。‘德海1号’只有一个点固定受力,任何时候都是顺着力的方向随着海浪的力而摆动,不容易被破坏。”
除了台风以外,寄生虫是网箱养殖的另一个“敌人”。“最常见的是小瓜虫。它依附在网箱里的鱼产卵,卵落到网箱底网或下面的泥里,长成小瓜虫再浮上来进入网箱寄生在鱼体中。”中山大学生命学院教授田丽霞告诉记者,“海水里没法用药,有多少药也被海水冲走了,所以小瓜虫缺乏有效手段防治,一旦爆发,渔场损失很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20/20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