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唱响“海洋牧歌” 建好“蓝色粮仓”


  

  

  

  

  图为大连獐子岛海洋牧场。

  盛夏时节,到辽宁省大连的海洋牧场避避暑,再来一场海钓,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一件事。如今,海洋牧场不仅是保护渔业资源的新形态,还是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地处北纬39度的大连,坐落在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世界公认最适宜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长的地带,为优质海洋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科学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海上放牧”成为渔业新方向

  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的海域里,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和自然存在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在这里,水生动植物的养殖犹如草原牧场放牧一样。

  作为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海洋牧场以投放人工鱼礁为基础,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变了以往渔业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解决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引起的病害加剧等问题,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今年4月11日,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连海洋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顺利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成为大连市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渔业是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是大连渔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栾玉瑄表示,近年来,大连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以人工智能、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为引领和支撑,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养护和增殖渔业资源,调和发展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向生态化、智能化、规范化、产业化要效益,推动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截至目前,大连已累计建设海洋牧场约550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4处;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投放的大型礁体达到40米水深,集鱼效果显著,实现了海洋牧场鱼礁技术的突破。“通过人工鱼礁的投放,海洋牧场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渔业资源量有效恢复,刺参、海胆、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栾玉瑄说。

  

  增殖放流让“草场”富起来

  每年的5~7月,是大连海洋渔业增殖放流的季节。眼下,全市增殖放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作为养护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的重要手段,增殖放流还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连在增殖放流中所做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全国领先,更突显了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栾玉瑄告诉记者,大连增殖放流的目标就是促进渔民增收和生物种群修复。其中,日本对虾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三疣梭子蟹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为主,生物种群修复为辅;牙鲆功能定位为生物种群修复为主,渔民增收为辅。

  同时,大连还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增殖放流操作规范,在国家制定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增殖放流规范的基础上,还专门出台了《辽宁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验收操作规程》《辽东湾渔场海蜇放流验收操作规程》等地方规范;并依托辽宁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的技术力量,通过对增殖放流品种的种群调查以及回捕产量分析,初步建立起对增殖放流的科学评价体系,为增殖放流决策提供依据。

  据农业农村局渔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连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全市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苗种幼体22.87亿尾,增加渔业产量2400吨,其中对虾捕捞量1882吨,增加渔业产值2.6亿元。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地方优势渔业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该负责人表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海洋 定位 生物技术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