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田伯英:一位老党员的初心与坚守


  “党的恩情重如山,我要在有生之年尽力多为党做有益的事,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88岁的老党员田伯英说。6月26日,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党员田伯英同志自愿向党组织缴纳了1万元党费,这是她自去年6月一次性交纳1万元党费后,第二次向党组织缴纳大额党费。她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党龄有78年,在建党98周年之际,我向党组织交纳大额党费,表达我的一片心意。”

  田伯英1931年2月出生在河北曲阳庄儿南沟村,那里属于晋察冀根据地游击区。1941年1月,年仅10岁的田伯英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参加了儿童先锋队(儿童团)并任团长,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地党组织认定:参加儿童先锋队时间即为入党时间)。

  提起过去的革命岁月,老人仍然记忆尤新。她说:“儿童团主要任务是站岗盘查可疑人员、传递信件情报、看‘消息树’通报敌情。”她父亲是地下交通员,她家也就成了地下交通站,来往送信的人员都在她家吃饭。当时,山顶上有敌人的炮楼,工作很危险。

  童年的田伯英怀着对党的一片赤子之心,积极完成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援了抗战,在她年幼的心中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也为她今后的人生奠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战胜利后,庄儿南沟村成为解放区。田伯英先后任庄儿南沟村妇女主任、村公安员,组织带领妇女给部队缝鞋帮、纳鞋底,支援前线。“如果不是共产党,我们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田伯英说。她始终牢记入党的初心,组织民众支援前线、服务官兵,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田伯英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招收工人。1953年-1955年,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她边工作边在华北农科所职工夜校学习。短短数年,田伯英完成了由农民向农业科技人员的转变。因工作成绩突出,她1956年被评为农工三级,同年10月晋升助理技术员。1958年,中棉所搬到河南安阳,田伯英来到安阳。她回忆:“第一次来所里,下了火车问半天没人知道棉花所,后来乘车总算到了白璧,雇了辆驴拉的轱辘马,坐了一宿到达棉花所西场,以为真到了,一问才知道南场才是棉花所总部。那时,从西场到南场全是田地,只能从田埂走,又走了好几个小时才到。”

  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离镇上还有六里多地,住的是空心墙垒起的简易房,蔬菜自己种、煤球自己打、粮店自己开、学校自己办、机械自己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和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专家们一起在这里扎下了根。田伯英什么活儿都干,工人的活儿、技术人员的活儿,只要有需要,她都会冲上去,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任劳任怨。她说:“我从小就是苦孩子出身,战争年代打游击不容易,能有个工作都是党给我的机会,我不能忘本,又怎么会后悔?”

  上世纪70-80年代,田伯英先后四次去海南岛,在三亚崖城开展棉花南繁工作。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晚上没电,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租用土地、自己做饭,试验田严重缺水,她和另一个女同志两人用戽斗浇水,肥料也是靠自己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背上梯田。有一年地里的草特别多,也是她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用锄头去除。

  棉花品种培育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繁琐的、细致的。她回忆道,特别是在秋天地里选种时,就顾不上家了,每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都是在试验地里选种工作中度过的,家里的孩子们常常抱怨没有妈妈陪伴。对孩子们,她充满愧疚,但从未放弃对工作的追求。她说:“我们是棉花科研的国家队,是党的事业的践行者,干好手头的工作,就是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我要坚守这颗初心。”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她参与多个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共选育出中棉所2号、中棉所3号、中棉所7号、中棉所9号等共9个棉花新品种。

  1989年3月,田伯英正式离休。她积极发挥余热,关心支持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协助课题做好传帮带工作。她教导年轻后辈: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中棉所精神不能忘,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丢。

  虽然年龄大了,她还认真学习,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和党的方针政策。她经常说:“我每天都看新闻,党和国家的事,我都有学习……”“没有党,我什么都不是,党需要我,是我的光荣。我年纪大了,别的工作完不成,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是必须要做的。”老人言谈间流露出的真诚让人深受感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梯田 土地 蔬菜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