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黔药”种出脱贫“良方”


  本报记者刘久锋

  黔地无闲草,药香满贵州。近年来,贵州省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措施,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贵州扶贫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大健康产业,走出了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路。

  贵州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贵州33个县药用植物资源达5304种。近年来,按照“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的发展思路,贵州中药材规模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中药材(不含石斛、刺梨)总面积542.85万亩、总产量127.52万吨、总产值108.83亿元,大方天麻、剑河钩藤、兴仁薏仁米、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基本形成。培育了信邦、百灵、益佰等4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900家以上,带动16.42万户贫困户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进程中,贵州省委、省政府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并明确由副省长王世杰领衔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

  规划引领,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贵州从全省众多中药材品种中筛选出天麻、钩藤、太子参、薏苡仁、半夏、黄精、白及、花椒、艾纳香、何首乌、党参、茯苓、头花蓼、金(山)银花、生姜等15个重点品种,在标准化、规模化上重点培育,切实做大做强“黔药”优势品种。

  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贵州省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研究,保障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药材的优质生产。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中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制定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促进新产品的研发,挖掘品种的潜在应用价值。强化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抚育,推进重点品种提纯复壮,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品种,集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实现贵州中药材道地性强、品质优、药效好,推进贵州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种植强省的转变。

  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围绕重点品种,贵州省在重点县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集中建设一批中药材产业大县、产业大乡、产业大村,形成中药材产业集中区,示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展主产药材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良种筛选培育,构建良种选育、繁育体系,完善贵州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拓展野生中药材抚育基地,建立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贵州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市场联接紧、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的大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打造品牌产品。

  产业链打造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贵州采取壮大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等方式,努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群众的利益联接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中药材产业链、利益链中的权益,让企业有赚头、让农民有盼头。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加强干燥、分级等设施建设,实现标准化初加工,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的转变,形成加工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支持省内道地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和传统药物的二次开发,推动以药食同源品种为主要原料的健康产品产业化开发生产。

  品牌建设提升“黔药”影响力。根据资源、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贵州开展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黔药”区域公共品牌的创建,对名优品牌、知名商标、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标志保护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创响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黔药”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贵州省大力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中药材文化旅游、康养基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种质 产业化 钩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