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迪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一棵桃树可以结出几样果?在河南省内乡县赤眉镇给出的答案是三样:科技果、致富果与文明果。近日,记者前往地处八百里伏牛山南麓的赤眉镇一探究竟。
科技果:从45节芽穂到5万亩桃林
三面环山,呈“簸箕”状,境内多丘陵和山地,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外在的条件造就了赤眉镇适宜种植林果的天然禀赋。
1987年,来自郑州果树研究所的45节油桃芽穗点燃了赤眉油桃的星星之火。1992年以后,贯穿赤眉镇东北川村和杨店村的山沟沟变成了“油桃沟”。
经过32年的坚持,赤眉镇种植油桃面积达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桃基地,被誉为“中国油桃之乡”。而油桃种植也带动了内乡县林果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县“桃版图”面积达10万亩。
擦亮赤眉油桃这个“金字招牌”,必须以科技引领产业转型。
同样种桃,赤眉油桃种法却不一样。与郑州果树研究所联姻,村村都有“土专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科技带动土壤改良、品种更新、科技推广,加快油桃种植向专业化、生态化转变。
品种更新紧跟市场需求。32年间,赤眉油桃进行了四次大的品种换代,形成了现在的“极早518”“曙光”“艳光”“中油17”等优质品种。
“以前种桃靠天吃饭,现在缺啥补啥。”赤眉镇硕果万源家庭农场流转300余亩土地发展桃园,农场主边新昭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安装了喷滴灌、太阳能杀虫灯……“算大账还是划算,桃子品质好价钱才能卖得高!”
推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赤眉镇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余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有100余家。同时,以科技为引领,赤眉镇着力实现农业标准化、农民职业化与农场特色化,持续向优质农产品转型,确保“金字招牌”不褪色。
致富果:从卖桃到卖“体验”
一个桃子如何成为农民增收的法宝?赤眉人笑了,不能看桃只是桃,功夫都在桃之外!
蓝天、碧水、桃林、人家。“三月桃花开,一个花期就能吸引十几万的游客。”赤眉镇邵家岭村党支部书记邵中华说。
五六月,油桃收获季。桃林内人头攒动,游客们忙着采摘;坡下,农家乐小院里停满了车辆。
这个因“赤眉军”而得名的古镇不仅有风景,更有底蕴深厚的汉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域内还有众多文化遗迹。文化因子注入田园,产业“种”成景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赤眉人如今的卖点是乡愁,是“体验”。
早上7点,个大色艳的晚熟油桃被送往赤眉镇油桃交易中心。包装、贴单、运输,一根网线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贫困户王玉祥感叹:“油桃上网,果子不愁卖,每斤还增收5毛钱。”
近年来,内乡县启动电商消费扶贫,拓宽了果农销售渠道。牧原“聚爱优选”电商平台以每斤高于市场约0.5元的价格进行油桃收购,吸引大量果农前来售卖。
“网上订单已达1万余件,累计销售额43万余元,帮助贫困果农售桃5万余斤。”牧原电商团队的负责人秦旭说。目前,销售赤眉油桃的电商平台达200多家,助力5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采摘游、网销带火了油桃销售。赤眉镇邵家岭村上洼组有村民280人,今年油桃卖了200多万元,人均增收达7000多元。
“桃路”越走越宽,更美的风景还在远方。赤眉正在探索发展的“农业+”,可以“+农家乐”“+民宿”,也可以“+制造”。如今,一些经营户已经开始尝试做油桃酒,有的则利用更新下来的桃树、桃根雕刻工艺品。
文明果: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要想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这一点,赤眉人体会最深。
“原先人穷志短,现在有了联户组长帮忙,俺们甩掉贫困旧帽子,一心一意奔小康!”赤眉镇陈湾村贫困户陈小娃和儿子一边在林果基地务工学技术,一边悉心照料自家的果园。联户组长朱海兴更是随叫随到,成了他家的技术辅导员。如今,他家的3亩林果丰产又增收。
内乡县还把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创新开展“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用“乡贤”力量壮大基层组织“神经元”,积极为乡村治理“赋能”,激发广大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志智双扶”。同时,构筑乡村精神高地,厚植乡村文明沃土,以文明乡风“滋养”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01/19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