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循环种养鱼鲜果香


  吴寿静本报记者韩超

  正午时分,沿着马鞍坡望去,代店村满山遍野的李子树,果实颗颗嫩绿簇拥在枝干上,孕育着村民们沉甸甸的脱贫希望。“把黑毛猪的排泄物全部流进特建的大号化粪池,经过发酵后再用管道输送到果园里。这就是我们村的‘果-沼-畜’模式,实现了猪进圈、粪进池、沼渣沼液进田地的生态循环农业。”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代店村党支部书记欧家辉说。

  近年来,在岑巩县,发展“循环种养”成为脱贫致富的有力形式。当地立足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种养产业,实现“一地多用、一田多收”。同时,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社联建新路子,让精准扶贫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把‘特惠贷’资金入股村里的合作社,已经分红2次了,每次都有3000元。”代店村村民杨平召激动地说。46的老杨是代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中,他积极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村里的黑毛猪和见杆李产业,2016年就一举摘掉了“帽子”。

  按照“支部+产业”的模式,代店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岑巩县金农绿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了400余亩见杆李产业,村民按照自愿原则,用资金、荒山、田土入股合作社,每年按比例分红。

  “看到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我也入股合作社,每年也领到了不少分红的钱,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从中看到了希望,对村子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村民王兴和说。王兴和是代店村马鞍坡组的贫困户,他把家中的5亩地入股了合作社发展产业,加上自己务工的收入,去年顺利实现了脱贫愿望。

  随着见杆李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农家肥的数量不断增加,于是代店村就近在果园基地里修建起了标准化养猪场,饲养了200多头黑毛猪。通过“种养结合”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如今的代店村,一片果园,连接起养猪场,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让满山的翠绿走进大家的视线,发展了乡村,富裕了农民。

  谈起“循环种养”,岑巩县思旸镇铜古田村的周良坤也很兴奋,“在稻田里养鱼,鱼儿吃田里的害虫、浮游生物、水稻落下的稻花,而鱼排出的粪便可作为肥料,无需投放农药,鱼翻动泥土又能促进粪便分解,因而稻穗长得也比其它植株更加饱满,循环种养经济又环保。”

  “更没想到,去年我的稻田鱼收获时很俏市,最贵每斤卖到40元,因为是生态养殖,很多回头客下单!”周良坤告诉我们,他本是岑巩县思阳镇铜古田村的贫困户,在党支部的带动下,他把政府精准扶贫的500尾鱼苗放到自家的5亩水田里。仅仅出售稻田鱼后就为他创收了2000多元,这让他的干劲儿更足了。

  “现在水稻插秧了,过段时间等秧苗大些又可以放鱼苗,今年还要继续发展稻田养鱼。”周良坤算了一笔经济账,一田多用,稻鱼双收,稻谷可增产5%~10%,鱼亩产可达到100斤以上。

  如今,循环种养不仅催生出新的产业,还改变了代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村就地致富”。

  “我跟妻子一起在生态园基地里面务工,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不用出远门就能够赚钱。”代店村村民张远良乐滋滋地说,离家近,还可以照顾孩子。张远良和妻子何洪翠凭借过硬的种植技术和饲养技术,被合作社分别聘为果树管理员和黑毛猪饲养员,每年仅工资收入就有4万余元,不仅脱了贫,去年家里还新修了一栋2层小楼。

  “施的是农家肥,浇的是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我们的见杆李在口感和品质上更优于其它产地的李子。”欧家辉说,去年的李子都是订单销售到深圳,黑毛猪仅县里的企业都是供不应求,循环种养的年产值达到了60余万元,已实现2次分红,覆盖贫困群众44户196人。

  据悉,2019年岑巩县将发展稻田养鱼2.48万亩,其中覆盖贫困群众821户3341人,发展林下循环种养2万亩,覆盖贫困群众2000户6895人。如今,“循环种养”已成为岑巩县贫困群众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大力推广循环种养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图为思旸镇代店村党支部书记欧家辉(左)指导农户修剪管理果树。吴寿静摄

  

  

  图为周良坤收获稻田鱼。吴寿静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李子 水稻 农家肥 其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