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静宁苹果”的三重“突围”


  编者按:

  苹果产业在我国水果产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苹果产业已成为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静宁苹果声名渐起,产业规模逐年上升,成为甘肃果业发展的突出代表。贫困地区如何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如何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如何有效提升产业价值链?本期请随记者一起探访苹果产业的“静宁样本”——

  本报记者胡明宝

  中国苹果有黄土高原、渤海湾、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根据气候和生态适宜标准,西北黄土高原产区和渤海湾产区是中国最适苹果发展产区。甘肃省静宁县便是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产区的苹果产业大县。

  五月底,正是苹果套袋的忙碌时节。记者来到静宁县采访,穿行在绵延壮观的苹果林海,充分感受到了苹果产业兴旺发展给静宁百姓带来的富足和喜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苹果已经成为静宁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2018年果品总产量76万吨,产值35.5亿元,成为享誉全国的‘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静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锦鸿告诉记者。

  静宁县是干旱少雨的旱作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是如何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静宁苹果产业将何去何从?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1

  因地制宜号准产业发展脉搏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黄土高原苹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独特的自然禀赋造就了静宁苹果形正、色艳、质脆、味美、酸甜度比例适中的特点。

  “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静宁县扶贫办主任吴国锦介绍说,南部乡镇部分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自发零星栽植果园,虽然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但仍让生活十分困难、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有了对苹果产业的初步探索,1988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算账对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作出了《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2002年静宁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涌现了一批果园“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以果兴农富农的决心和信心。

  2011年以来,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发展目标,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打响品牌兴产业、突出特色建龙头、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从项目配套、品牌保护、技术支撑、信贷贴息、链条延伸等方面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

  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对一个地域的认识与把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梳理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史,可以看到的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史。静宁县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得益于自然禀赋,另一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苹果产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推动苹果产业逐步向纵深发展。

  2

  因势利导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

  如果不是苹果产业,雷向龙不敢奢望现在的生活。走进静宁县雷沟村雷向龙的家,花了50多万盖的二层小洋楼格外阔气,10多万的小轿车是他平日出门的代步工具。“我种了10亩苹果树,去年苹果收入达到了23万元。”雷向龙笑着说。

  现如今,静宁人因为有苹果产业而自豪。但是,在产业形成之初,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雷向龙回忆说:“刚开始发展苹果的时候,乡政府给村里每家每户发苹果树苗,鼓励大家种苹果。苹果又不能天天吃,大家都不愿意种。好多人偷偷把树苗拔掉,又种成小麦、玉米。”

  “我们没拔,也没管过,结果苹果树6年后丰收。外省的客商来收购,1斤5毛多,一亩地收入1000多元钱。那时候小麦、玉米几乎不挣钱,1头年猪才卖200元,1000块钱根本就是天文数字。”雷向龙说,“看到经济效益后,大家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苹果能挣钱,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种苹果。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静宁苹果品质优良,市场上很畅销,果农日子逐渐富裕起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果树 气候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