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静宁苹果”的三重“突围”

网友投稿  2019-06-24  互联网

  编者按:

  苹果产业在我国水果产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苹果产业已成为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静宁苹果声名渐起,产业规模逐年上升,成为甘肃果业发展的突出代表。贫困地区如何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如何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如何有效提升产业价值链?本期请随记者一起探访苹果产业的“静宁样本”——

  本报记者胡明宝

  中国苹果有黄土高原、渤海湾、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根据气候和生态适宜标准,西北黄土高原产区和渤海湾产区是中国最适苹果发展产区。甘肃省静宁县便是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产区的苹果产业大县。

  五月底,正是苹果套袋的忙碌时节。记者来到静宁县采访,穿行在绵延壮观的苹果林海,充分感受到了苹果产业兴旺发展给静宁百姓带来的富足和喜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苹果已经成为静宁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2018年果品总产量76万吨,产值35.5亿元,成为享誉全国的‘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静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锦鸿告诉记者。

  静宁县是干旱少雨的旱作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是如何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静宁苹果产业将何去何从?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1

  因地制宜号准产业发展脉搏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黄土高原苹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独特的自然禀赋造就了静宁苹果形正、色艳、质脆、味美、酸甜度比例适中的特点。

  “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静宁县扶贫办主任吴国锦介绍说,南部乡镇部分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自发零星栽植果园,虽然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但仍让生活十分困难、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有了对苹果产业的初步探索,1988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算账对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作出了《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2002年静宁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涌现了一批果园“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以果兴农富农的决心和信心。

  2011年以来,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发展目标,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打响品牌兴产业、突出特色建龙头、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从项目配套、品牌保护、技术支撑、信贷贴息、链条延伸等方面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

  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对一个地域的认识与把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梳理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史,可以看到的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史。静宁县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得益于自然禀赋,另一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苹果产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推动苹果产业逐步向纵深发展。

  2

  因势利导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

  如果不是苹果产业,雷向龙不敢奢望现在的生活。走进静宁县雷沟村雷向龙的家,花了50多万盖的二层小洋楼格外阔气,10多万的小轿车是他平日出门的代步工具。“我种了10亩苹果树,去年苹果收入达到了23万元。”雷向龙笑着说。

  现如今,静宁人因为有苹果产业而自豪。但是,在产业形成之初,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雷向龙回忆说:“刚开始发展苹果的时候,乡政府给村里每家每户发苹果树苗,鼓励大家种苹果。苹果又不能天天吃,大家都不愿意种。好多人偷偷把树苗拔掉,又种成小麦、玉米。”

  “我们没拔,也没管过,结果苹果树6年后丰收。外省的客商来收购,1斤5毛多,一亩地收入1000多元钱。那时候小麦、玉米几乎不挣钱,1头年猪才卖200元,1000块钱根本就是天文数字。”雷向龙说,“看到经济效益后,大家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苹果能挣钱,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种苹果。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静宁苹果品质优良,市场上很畅销,果农日子逐渐富裕起来。”

  多年来,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向山地、川区进军,修梯田、建果园,持之以恒地推进苹果产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培育,如今的静宁农民人均果业收益占到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县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

  协同发力擦亮“静宁苹果”金字招牌

  如果说,行政推动是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之本,那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科技驱动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之要,品牌带动则是产业发展之魂。

  为进一步加强苹果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静宁县于2013年成立果树果品研究所,2015年成立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2017年建立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静宁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平凉市苹果产业人才培训基地,2018年建立静宁苹果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甘肃省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促进了静宁乃至甘肃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采穗圃、母本园、智能温室、物联网、滴灌和微喷灌设施……走进静宁县果树研究所,这些现代化的农业设施比比皆是。据了解,目前,静宁果树所已成功引进蜜脆、英伟、烟富3号、玉华早富、红将军等国内外品种40余个,已掌握无病毒苗木繁育核心技术,可有效保障静宁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老果园更新改造对优质苗木的需求。

  除了在育苗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外,2014年以来,静宁县林业局也加强了“丰产园树形改良优化修剪”“保肥节水、免耕覆盖”“三级五类示范园创建”以及“高接换头授粉”“行道树栽植海棠授粉”等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为生产出高品质的苹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苹果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静宁县每年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延长苹果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大发展格局。目前,静宁建成常津公司、恒达公司等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108家,年总贮藏能力达52万吨,实现了一季生产、周年销售。除了大力发展以果汁、果酒、果醋为主的果品精深加工业,还积极发展以纸箱包装、果实套袋等为主的苹果关联产业,建成恒通果汁、欣叶集团等一批包装配套型龙头企业。

  近年来,静宁县逐步建成了各类果品认证基地53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认证基地33.6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基地1万亩、出口基地18.4万亩,静宁苹果也先后获得“中华名果”等13个大奖,成功注册为全国驰名商标,拥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6张国家级名片和“中华名果”“品牌价值十强”等14个大奖殊荣。

  加强苹果文化研究也是静宁苹果品牌保护的一大亮点。“静宁苹果”文化论坛、“静宁苹果”文化“六个一”工程首发式、赛果赛园、“到静宁赏万亩花海”……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静宁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据专业机构评估,“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34亿元。

  如今的静宁,不再是昔日外界形容的“不毛之地”,而是春有百万亩果花盛放、秋有香飘满园硕果累累,在黄土地上绘就出了一幅产业兴旺的斑斓画卷。

  

  

  图为静宁果农在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里点播花粉。资料图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4/19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