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产业扶贫痛点亟待破解


  在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得益于各个帮扶单位和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全力扶持,各种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而形成的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这些特色产业已初具雏形,然而,很多地区的产业距离“自力更生”尚有不小的差距。

  西部某贫困地区基层扶贫干部告诉记者,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大部分有知识的、有文化的能人、青年都在外边或创业或就业,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群众。目前,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农村纷纷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扶贫产业发展。可是,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负责人本身缺乏致富的能力,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就更难了。他所在的地区发展养鸡产业,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养殖成本高,即使有帮扶企业高于市场价订单收购(企业收购价为15元/斤,周边地区最高的才12元/斤),仍然入不敷出,难以形成造血能力。

  笔者注意到,很多地方已经在探索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打造一支“持久”的工作队,但对于如何进一步帮扶产业尚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思路。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地方政府应从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深层次培育,而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花拳绣腿地去搞模式。要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争取将更多产业环节前置到乡村;制定更科学的产业政策,对经营主体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吸引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培育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充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而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扶贫产业难在“带动”构建多元化长效增收机制

  目前,对于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来说,如何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是决胜脱贫的关键。对此,长期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西部某省扶贫干部建议,要在增加农民土地收入上做文章。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都外出务工了,土地撂荒,农民拿着金饭碗却换不来收入。相应地,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经营主体找不到合适的土地发展产业,土地资源有待盘活。

  “有些地方搞得好的,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有800-1000元的收入,贫困户通过进园务工、入股资金分红获得收入,还在产业发展中培养了更多技能。我们这儿的一个村,以每亩地1000多元流转给一个企业种植猕猴桃,村集体给农民每亩800元流转费,余下的钱用于村庄公益事业。农民在园区打工,每个月可以收入2000余元,还掌握了猕猴桃的管理技术。”该干部说。

  在现阶段推动扶贫产业发展,要构建多元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记者在甘肃省广河县调研中了解到,该地区结合县情实际,把发展旱作农业作为培育普惠群众的基础性增收产业;旱作农业实现群覆盖后,通过大力推广粮改饲,进一步提升群众增收空间;有了丰富的优质饲草资源,又做大做强牛羊产业,农民群众得以均衡发展稳定增收。广河县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提高产业扶贫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减贫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份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扶贫路子,达到了“富民”和“强县”的双重效果。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如何调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成为愈加重要的工作。山东寿光一位长期在西部支持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政府为贫困群众建起了种植大棚,聘请了技术人员,但是很多贫困户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进入大棚也是懒散应付混工资,存在“怕辛苦”“等靠要”等情形。

  对于此类具有产业发展能力但缺少发展内生动力的少数典型,很多地方通过在村里建立道德评议机制来进行相应的约束和惩戒。陕西的一些地区建立了“红黑榜”“红榜”晾晒季度变化最大贫困户、脱贫明星等典型事迹;“黑榜”曝光思想转变不大、脱贫成效不明显的个别群众,以鞭策和激励脱困户早日脱贫。

  

  

  图为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扎结米乡扶贫车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大棚 土地 主导产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