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产业扶贫痛点亟待破解


  编者按

  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途径,在发挥着解决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的同时,一些地区的扶贫产业也客观上存在着规模“小、散、弱”、产业链不健全、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人才不足等问题,“造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今,脱贫攻坚已进入后半程,要巩固产业扶贫成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扶贫工作不仅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本报记者胡明宝文/图

  今年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主要手段。在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对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连日来,记者在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调研时发现,目前,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脱贫攻坚后半程扶贫成果的巩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扶贫产业难在“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

  记者注意到,为了使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各地都千方百计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但如何发展好扶贫产业?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挑战。记者调研发现,由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短,在产业项目选择上往往偏向于短平快的项目。在西部某偏远地区,地方政府按照“一畦菜、一片园、一群禽、一架葡萄”的发展模式,所发展的产业“小、散、弱”,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不足。这种按照“贫困线”标准设计的产业,难以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产业。

  贫困地区在地理、气候等自然禀赋的相似性,导致了相邻地区产业资源的同质化。西部某省基层扶贫干部告诉记者,当地最初规划发展菜花产业,但随着周边地区纷纷效仿,菜花价格大幅下降,一度降到5分钱一斤。加上地处偏远,运输成本高,没人愿意上门收购。另一个地区的扶贫干部坦言,为了避免走产业同质化路子,很多偏远地区选择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本身发展成本高,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市场对接,最终只能依靠帮扶单位员工出高价“消费扶贫”。

  在调研中,也不乏有可借鉴的产业扶贫经验。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美誉的新疆叶城县,近年来将优势核桃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按照“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实现了核桃从青皮到壳到果仁全利用,农户既可以通过种植核桃实现增收,又可以就近到扶贫工厂就业,拓宽了农户增收和就业渠道。叶城县委副书记梁拥军介绍,叶城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全县核桃面积达到58万亩,产值15亿元,核桃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1%,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要用“动态的眼光”理性客观地审视,在更大范围内用发展的眼光确定“主导产业”。下一步的产业扶贫,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已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全产业链的视角培育县(区)域主导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拓宽贫困户增收和就业渠道。

  扶贫产业缺乏“主体”需要“扶上马再送一程”

  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干部说,产业扶贫难,就难在缺“主体”。这位干部所在的贫困村依托山林资源,将香菇作为当地脱贫主导产业,帮扶单位通过项目资金修建了121个香菇大棚。记者看到,一排排大棚已经初具规模,还有一些大棚在建设之中。但是问起这种需要技术含量的产业,这么大的规模是由谁带动时,被告知之前的业主由于经营不善撤走了,新业主正在洽谈之中。

  在中部某贫困县,当地有一家养牛企业,前些年经营状况不错,被评为养殖企业的“龙头”。近两年由于市场和自身经营问题,效益下滑很快,养殖场里不少牛栏处于空置状态。但在当地的产业扶贫规划中,这家企业要负责带动10户贫困户通过养牛脱贫。企业负责人很无奈,感叹“真是怕带不动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大棚 土地 主导产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