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废枝条成了“摇钱树”


  覃亚琦本报记者朱海洋文/图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乌什县亚科瑞克乡五村的古丽麦热木·赛买提正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们在大棚里采摘黑木耳。古丽麦热木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五口人,一家支出全靠丈夫务工收入。在村里,288户村民中有192户都是贫困户。为了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和对口支援乌什县的浙江省衢州市援疆指挥部想尽了办法。

  今年四月,原本在家照顾孩子的古丽麦热木和村里的其他40多户一起,每户购买了2000个黑木耳的菌棒,在村里搭起了大棚。成本2.7元一个的菌棒,政府扶贫资金承担2.2元,农民只需要掏半块钱。不出意外,到今年年底,户均可增收5000块钱,便能脱贫“摘帽”。不仅如此,富余的劳动力还可到附近新建的黑木耳生产企业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

  亚科瑞克乡五村的做法在整个乌什县并非个案。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指挥长祝升明告诉记者,他们已累计投入1550万元的援疆资金,在乌什县建成了年生产能力261万棒的菌棒生产线,并且设立了19个像亚科瑞克乡这样的黑木耳种植点,覆盖1305户的贫困家庭。

  “变废为宝”果园里有大财富

  此前,在阿克苏地区,也不是没有食用菌的种植经验,在温宿县,就曾有人种出过香菇和猴头菇,但由于气候条件所限,黑木耳却一直没能规模化地生产。

  为啥一下冒出了19个黑木耳种植点?事情得从两年前的一次调研说起。2017年,来自浙江省科技厅的援疆干部叶祥发,在参观当地苹果园时,看到工人们正在修剪苹果树枝,而剪下来的废枝被堆在路边,要么烂在地里,要么烧了污染环境。

  叶祥发灵机一动,这些废枝正是加工生产成黑木耳菌棒的好原料啊!按照浙江生产黑木耳的配比测算,两斤半的果树废枝,就能加工成1根菌棒,而1根菌棒就能产生3.5元的收益。

  如此一来,这笔账门儿清: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一亩果园,每年至少产生200公斤的废枝。整个阿克苏地区共有果园450万亩,如果把废枝都搜集起来生产黑木耳的话,这个经济价值不得了啊!

  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叶祥发从浙江带来了黑木耳菌种,就冷藏在自己房间宿舍的小冰箱里,并且就在指挥部的宿舍楼旁边的树荫下,悄悄开始了试演,30根菌棒,涵盖7个品种,每天,他密切观察着它们的成长。

  从无到有黑木耳“遍地开花”

  其实,阿克苏地区有着种植黑木耳的天然优势,因为这里昼夜温差大,干湿交替,不像在潮湿的南方那样,菌棒可能出现烂棒现象。但在阿克苏种植黑木耳,有一个困难,那就是,当气温达到25℃左右时,正值黑木耳生长最好的时机,那时,棚内湿度需达到80%到90%。

  如何达到这个湿度要求?在临时大棚内,叶祥发和同事们终于研究出了一种合适的喷淋办法:什么时间,喷多少水;喷头的密度如何设置;哪个品种的菌棒最耐旱、耐低温。最终,菌棒上成功了长出了一茬新鲜的黑木耳。

  叶祥发回忆说,那几个月压力特别大,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但看到终于种出黑木耳后,心中就基本有底了。小试成功,紧接着,叶祥发又设计了一条从“果树枝条——木屑——生产菌棒——种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树”的生态循环经济路线,并把项目设想向浙江省科技厅作了汇报,得到充分支持。

  为此,科技厅还破例成立了浙江首个跨区域帮助兄弟省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大大增强了技术支撑,使得叶祥发从开始的“小打小闹”,一下提升为“协同攻关”。

  与此同时,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也推出了“万亩亿元”工程,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植阿克苏地区黑木耳产业。从2017年的小试牛刀,到2018年逐渐推广,再到2019年,全面铺开。小小的黑木耳,一下变得大有可为,俨然有望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全面发力全产业助力“万亩亿元”

  2019年5月31日,由浙江援疆资金投入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万亩亿元”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揭牌。这个设立于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的实验室,代表着阿克苏正式有了自己的黑木耳研发基地。

  “今年1月的时候,浙江曾经捐赠给乌什县100个黑木耳菌种试管,如果就把这个试管直接作为种子用的话,也许这100个试管只能做出1万个菌棒,发给1万个农民就完了。但如果我们有了实验室,有了实验条件,我们把这100个试管按照1∶50扩繁成种子,那么就有5000个试管的种子,再把它扩繁出去,农民这边的菌棒就会更大更多。”叶祥发介绍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黑木耳 果树 种子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