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青山金山“咸”可得


  走进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古镇,空气中飘散着清冽的茶香。“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英、德、日、俄等多国商人竞相于此办厂制茶,对外贸易繁荣。镇区现存一条2200米长的石板街,街道两侧160余幢明清建筑中不乏“豪门大宅”,生动记录着这条古道昔日的繁华盛景。2015年,国际茶叶委员会命名赤壁市为“万里茶道源头”城市,羊楼洞授名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赤壁市开启“擦亮百年品牌、延续百年茶香、打造百亿茶业”新征程做了强有力的背书。依托咸宁茶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立产业集群、深耕文化资源、举办国际茶业大会等,大幅提升了赤壁茶叶的品牌影响力。目前,赤壁市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在“中俄万里茶道申遗活动”中形成《赤壁宣言》等纲领性文件,“羊楼洞青砖茶”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泰国公主诗琳通,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美誉度。

  赤壁,这个曾经金戈铁马、赤焰灼天的古战场,如今却是碧野田畴、万亩茶香。规模连片产业园将茶产业与茶文化旅游融于一体,有力推动茶旅融合、农旅融合、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数万茶农兴茶致富。

  “青砖茶是咸宁最具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咸宁计划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青砖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把‘赤壁青砖茶’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牌。”谈到下一步规划,咸宁市副市长汪凡非说,“我们要围绕喝茶、吃茶、用茶、赏茶做好文章,加速茶叶产业化进程,实现从传统饮用茶向茶食品、茶保健、茶医药化工、茶旅游等领域扩展,让茶叶真正成为利民富民的绿色产业、民心产业。”

  从茶马古道到“一带一路”,咸宁茶业的旅程历久弥新。如今,咸宁正朝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提出的“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蓝图阔步前进。

  助力脱贫攻坚,突出绿色崛起,资源环境可持续

  2018年-2020年这三年对咸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咸宁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年工作方案的规划图,也是咸宁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表。无论是时间的契合还是内容的交融,都表明这两个大战略必须同频共振、同步推进。正如丁小强所言,示范区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不是花架子,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更美,真正为农造福。

  然而,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需求增长相悖的难题。面对这一困境,如何破题?咸宁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地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将劣势变优势、生态变经济。

  咸宁市崇阳县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但长期以来,许多村镇却因为地理阻隔和交通不便无法与消费市场对接,陷入“富饶的贫困”。

  不能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所作为。崇阳以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开工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共投入资金30亿元,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3211.6公里,农村公路“村村通客车”率达100%。一路通,百业兴。城乡优势资源交互流通渠道的打开正在加速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崇阳县北部山区的天城镇茅井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2017年之前是崇阳县唯一与县城不通车的村,村民出行只能坐船。“去一趟县城得花3小时,遇上刮风船白天不开,晚上也不开,人出不去,村里的粮食、蔬菜和楠竹更卖不出去,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谈到村庄之前的凋敝,来自咸宁市政府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涛十分感慨。

  2017年,白云潭大桥的建成架通了茅井村与外界的联系,原先3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20分钟。之前因交通闭塞而完整保存的原始生态资源则成为茅井村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茅井围绕本村古庙、古桥、古泉、古井、古洞、古禅、古驿道、古民居、古树、古石板这“十古”资源,打造宁静古朴的养生小镇,并建成500亩湘莲基地。昔日偏居一隅的小山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地,每年赏野樱、观荷花、寻“十古”的游客络绎不绝,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大桥通车当年人均收入就达1.3万余元,35户共95人摆脱贫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可持续发展 萝卜 茶叶 桂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