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帆集团:始终与创新同行
本报记者邓俐
“因为改革开放营造的土壤,公司应运而生;因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司发展壮大;因为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公司转型升级。”从一家“地摊”企业起步,到一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的知名民企,再到成长为上市公司,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27年的发展历程,在现任董事长牟刚看来,“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27年来,作为在重庆诞生的自主品牌,力帆不忘初心深耕实体经济,将创新发挥到极致,从行业新军,成长为国内自主品牌生力军。
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对于这一点,牟刚很有发言权:“如果说力帆是工业化长河中的一粒沙子,在浪奔浪流中,救生衣就是‘创新’。”
1992年,尹明善在重庆创办了力帆。公司最初发展的几年尚属于“地摊”企业,不温不火。转机出现了!当时国内制造的70、90毫升四冲程摩托发动机,左边盖又小又丑。力帆在这上面动起了脑筋。公司组织研发人员将其改大改美,用户很喜欢。当时中国摩托车的翘楚嘉陵厂,对于力帆的这一项“发明”显得不以为然:“你这个也叫新品种?”是的,对于当时的力帆而言,这一改动的确没多少技术含量。但是,这项创新的成果却是——每台摩托车成本增加不到50元,售价却增加100元,每年卖十几万台,年利润增加了近千万元。
在后来的发展中,“创新”这件救生衣也让力帆赚得“盆满钵满”。1994年的力帆已经发展到四五百人的规模。当时,国内市场的主流四冲程摩托发动机,全是脚起动,常常要踩两三脚,耗时又费劲。创新再次担当了主角,力帆集团立即着手研发在现有机器上增加电起动装置。半年后新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当时业界“主咖”,供不应求,甚至有客户要求用航空发货。仅这一项,就让力帆成为当时重庆江北机场的最大货运用户,单这项创新带来的年利润就高达亿元以上。
进军汽车行业
2003年,力帆决定向汽车行业进军。对于当年已经65岁的尹明善而言,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在汽车业,力帆并非先行者。如何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还得穿上那件叫做“创新”的救生衣。
拿着海关数据,力帆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对比,发现俄罗斯汽车进口量大,便将其锁定为目标市场。深入市场调查后发现:当时俄罗斯虽有4000多万辆汽车的保有量,但车龄大都10年以上,“老拉达”遍地,汽车换购需求极大。有市场,但前进的路并非畅通无阻。早前价低质次的汽车进入俄罗斯,没质保、没维护、没保养,“中国货”的口碑并不理想。
而对于这一切,力帆却显得成竹于胸。力帆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技术创新上,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市场。在俄罗斯汽车检测中心,力帆汽车经受住了完美的撞击,不仅让国外媒体集体噤声,也得以与俄罗斯AutoMir公司签下1.6亿美元大单。
2006年初,第一款新车力帆520上市;2007年起,力帆连续11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10年,力帆成为中国首家上市A股的民营乘用车企业……力帆,不断用创新刷新着自己的纪录。
瞄准智能化加速转型
当前,力帆汽车正在实施搬迁,新工厂选址在两江新区,面积约800亩,项目总投资75亿元,产能为年产10万辆传统燃油车及5万辆新能源汽车。完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190亿元,稳定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利润总额约22.5亿元。
“下一步,力帆将着力建设全新品牌生态圈。”牟刚介绍,力帆集团将与国家级平台中汽研中心形成战略合作,投资开发产业链数据信息系统架构,建设基于VIN码(车辆识别号码)的车辆全生命周期数据链,覆盖汽车生产、销售、服务、金融、二手车等各重要环节数据,实现汽车产业链价值延伸的数据基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1-04/33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