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莫怨群众觉悟低


莫怨群众觉悟低    农村新报讯 本报评论员

    开栏的话

    理论、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今起,《农村新报》(湖北日报农村版)推出“三农论坛”版,为全省“三农”工作者和基层干群打造一个激荡思想、交流经验、阐释见解的新平台。
    我们期盼,在您的笔墨方寸间,有农民兄弟的所思所盼,有“三农”前沿的热点评说,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新点子和新办法……在这新生的版面上,我们将关注思想的力量,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思考、深刻见解,也有垄上拾穗般的真情表达和声音传送。
    我们将开通 “水果湖之声”,传达省委省政府的官方声音和权威解读;“田间手记”则关注基层一线“三农”工作者的工作感悟和心得体会;“乡镇干部论坛”刊登乡镇干部关于 “三农”问题的思考;“三农纵深”重点展示相关“三农”的研究成果……
    “三农论坛”,敬请垂注。只要您观点独到,首发原创,我们将择优使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51238637@qq.com。

    精准扶贫,攻坚正酣,难啃的“硬骨头”也不少,比如说,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针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麻木思想,前些天,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在网上批评他们“不懂感恩、不愿自强”,“好的政策养了懒汉”。此番言论,引起了一些干部的“共鸣”,乍看起来,似乎也有理有据。
    诚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贫困农民中确实有些觉悟不高的,群众中也确有推着不动、打着倒退的。问题是,我们就该埋怨、责怪、网上吐糟吗?还是应该换个思路,更深入地思考:如何看待群众工作,如何更好地做群众工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力量和智慧来源于人民群众,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向来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党的致胜法宝。不管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近年来湖北潜江的“华山模式”、沙洋的“按户连片耕种”,都推动了“三农”改革的进程,也都是发轫于群众的民间智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群众观,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在精准扶贫中,之所以有的群众对好政策“不领情”,对基层干部不认可,症结不在于群众素质差、觉悟低,而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有的党员干部自诩高明,闭门造车“拍脑袋”,在决策办事时脱离群众,群众能买账?有的干部不求实际,急于求成,只想事半功倍,群众能信你服你?还有的干部单纯满足于完成政治任务,比贫困户“更着急”。你本对群众没有动真情,群众怎能领你的情?
    一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对于扶贫工作、扶贫干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这些现象的后面,暴露出的是我们工作方法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政府大包大揽,把扶贫工作简单地指标化,单纯“政绩化”,有的贫困户难免会觉得,脱贫是“你的事”,而不是“我的事”,脱贫动力自然不足,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说到底,这不是群众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认识问题、工作方法问题,是我们怎么看、怎么做的问题。
    我们坚信,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贫困户,都不愿意子子孙孙都守着穷窝,都会发自内心地希望早日脱贫致富。毕竟,谁不愿意过上好日子呢?
    扶贫攻坚,重在攻坚,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有迎难而上、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少数个别贫困群众确实有那么一种“扶不上墙”的感觉,这就需要用更大的智慧、更细致更科学的工作方法,更精巧的制度设计,把他们“扶上墙”。
    遥想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我党转战陕北农村后,曾在军民大生产运动中改造“二流子”。当时,老一辈共产党人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落后群众,把农村“二流子”放到集体中改造,让他们劳动有尊严,让他们从劳动中看到成果、看到希望,最终问题迎刃而解,其中不少人还成为人民英雄。
    扶贫攻坚战犹酣。怎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怎样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怎样精准到位,不落一人?考验着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智慧和攻坚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