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粮经饲”下活“一盘棋” 农村新报讯 记者徐思弘 通讯员肖长惜 孔剑 实习生胡翱 谭津蓉
种麦不收麦,种油不收籽,种玉米不收棒子……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两年,国家相继取消棉花、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农民种植粮棉油收入持续缩水。农民该种什么、如何种,面临着结构调整、重新布局。分析发现,调整种植结构,推行“粮改饲”是一条增产又增效的可行路径。
收秆不收棒,玉米效益翻一番
同是种玉米,有的一亩挣500元,有的能挣1000元以上。两者的差别在哪里?
近日,记者在我省粮经饲统筹现场会上找到了答案:放弃玉米的粮食功能,发展其青贮饲料功能,由传统的籽粒收储利用变为全株青贮利用,可实现增产又增效。
这是省农业厅去年在多地开展的粮改饲试点主推项目,也是在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农业政策创设的一次新尝试和主动作为。
26日,在黄冈市青贮玉米品种试验田里,该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展鹏将“粮食玉米”与“饲料玉米”的效益做了一番比较:
“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和一季小麦,按照玉米亩产800斤算,亩产值600元,扣除生产资料成本和机械作业成本465元/亩,亩纯收入135元;小麦亩产600斤,亩产值708元,扣除生产成本约340元,亩纯收入368元,合计每亩年纯收入503元。”
相比之下,种植两季青贮玉米和一季青贮小麦,平均年亩产玉米5吨、小麦1.5吨,青贮玉米销售均价386元/吨,青贮小麦410元/吨,年亩产值2545元,扣除生产资料成本、农机作业费、运输费等合计1520元/亩,每亩年均收入1025元/亩。
显然,青贮饲料的比较效益优势很明显。
链条伸一伸,效益又可翻几番
还是种玉米,有的一亩获得1000元利润,还有的人能收益5000元。秘诀又在哪儿?
潜江捷龙家庭农场主夏斌斌告诉记者,“秘诀就是:种养结合,完善产业链”。2015年开始,捷龙家庭农场试行“麦-玉-玉”连作养牛模式,即每年种植一季全株小麦,两季全株玉米,育肥一批肉牛。
他算了一笔经济账:“麦-玉-玉”模式下,每亩年产全株青贮小麦2吨、全株青贮玉米7吨,亩产值4500元左右,纯收入约2100元。在小麦和玉米灌浆后期,用青饲料收割机一次完成切割、粉碎、装箱,然后混加稻草打包青贮。
一亩全株青贮饲料=1.5头肉牛的“口粮”,采取10~12个月“大栏散养”的育肥方式养殖肉牛,可获得3000元左右的利润。因此,“麦-玉-玉”连作养牛模式,亩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
“青贮饲料喂养的肉牛,品质更好,销路自然也不愁。”夏斌斌笑着说,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发展,他就在潜江市区开起了自己的鲜肉直营店和连锁面馆。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评价,“粮改饲”改的不仅是作物,更带来了种植方式和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即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消费市场上,人们的饮食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这要求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更好的产品供给。夏斌斌的成功正是契合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要求。
调优结构,稳步发展“粮改饲”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粮经饲统筹,无疑是稳定农民生产收益的一条重要路径选择。
26日,省农业厅召开全省农业抗灾暨粮经饲统筹工作现场推进会,统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生产布局。全省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优种植结构,稳步发展“粮改饲”。
根据计划,“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在保持粮食总产500亿斤左右的基础上,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在全省打造 “双百”、“双千”工程,即发展青贮饲料种植100万亩、打造青贮饲料产值100亿元;发展草食畜禽1000万只、打造优质牛羊肉直营店1000个。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7-30/19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