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陷阱多 留守老人要当心 农村新报讯 农村留守老人防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较低,成了一些不法商家忽悠、欺骗的对象。为维护农村留守老人的消费权益,近日,消协特别提出以下消费风险提示并慎防消费陷阱:
病急也莫乱投医
60岁的钟爹爹,患有十多年的糖尿病。治病心切的他让孙子上网去查查,看有没有更好的治疗良方。他输入“糖尿病治疗”几个字后,一条“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在家轻轻松松治疗糖尿病,免费赠送高科技糖尿病治疗仪。”的广告跃入眼前。
“吃药打针保健都试过,就是没用过治疗仪。”,钟爹爹以为医学界又出了新方法,立刻打电话咨询。“我们可以治你的病,一个疗程3个月包好,”一位自称医生的人回答让钟爹爹深信不疑。
钟爹爹先后7次按照某医生的要求购买药品和保健品,直到花去5800元也未见糖尿病有所好转,方知上当受骗。
事后,钟爹爹回忆说,对方从来都不告诉他商家的具体名称和地址,每次都是通过快递公司进行药品、保健品和钱的交换,所收到的中药均无处方、无说明书、不开据发票。他打电话咨询都是转接,先问消费者是谁,然后再打过来,由专人解答,神神秘秘。
近年来,保健食品、医疗、药品广告日益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提高辨别意识。消协提醒,有病要去正规医院,保健养生也应到正规医院和机构咨询,切不可有病乱投医,更不能轻信来路不明的网络医生。
天上掉下免费“馅饼”
家住黄石的退休老人韩先生,患有十几年的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某电视台播出的某某养生节目吸引了他。第一次,他花3000元购买了半年的某口服液。没过几天,商家主动打来电话说公司在搞活动,只要买3个月的某口服液就免费赠送人参膏一箱,可以提高免疫力。他没禁得住诱惑就又花了1500元。5个月过去了,韩先生发现自己的病毫无改善,才感觉上当了。
70多岁的石先生以前是大冶矿上的老工人,工作时落下了职业病,颈椎有点僵硬,患过中风。一天他看到某报刊登的《颈椎病痛权威指南》一书免费发放广告,就拨打了电话。商家说有特效药,一用就灵,无效退款。石先生花了1380元买了一个疗程,服用后根本就不管用。商家又说你年纪大了,病顽固,再用一个疗程保证给你治好。石先生连用了3个疗程,花去4140元,也不见效。商家说不管用,就给办理退款。从此,石先生打电话却再也联系不上商家。
消协提醒,老年人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特别是商家承诺的免费赠品,通常都需要支付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
银行存款莫名变保险
去年11月,56岁的荆门京山县胡爹爹拿着“银行存单”去取钱,柜台职员通知他,他去年存入的一万元存款竟然是购买了某类基金,一年后,1万元仅剩6700元。
农村留守老人平时多把钱存放在银行。然而,现在银行里经常出现这样一群推销员。他们穿的服装也显得非常正规,很容易让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误以为他们是工作人员。推销者把金融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但是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动辄20%甚至30%的年化收益意味着随时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
老年人不了解互联网理财规则,面对高利率的诱惑,纷纷将存在银行的养老钱投到互联网金融中。
消协提醒,老年人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购买自己不懂的理财产品。另外,相关单位在进行推销的时候,也必须介绍清楚,不能只是鼓吹高收益。 (本报综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5-14/19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