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华养鳖第一镇”浮沉记


“中华养鳖第一镇”浮沉记    农村新报讯 汤池甲鱼人工养殖始于1988年,经历近30年风风雨雨,目前已成为湖北水产养殖特色产业。至2014年,汤池镇已形成了5400亩的养殖面积、600万公斤的年产量、1400余从业人员的甲鱼养殖规模,年产值超2亿元,占据着全省甲鱼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在甲鱼市场目前低迷的行情下,如何走出阴霾,让汤池甲鱼爬得更远?“中华养鳖第一镇”讲述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故事。

    找到一把开启致富大门的钥匙

    金秋10月,一名老人戴着大草帽,躲在池塘边茂密的草丛中,不时抬起、放下高分辨率的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塘中的一举一动。这位年近6旬的老人,就是湖北省龟鳖养殖协会副会长、应城市汤池镇甲鱼养殖协会会长陈毛智。
    在应城市汤池镇,提及养鳖,众口一词:“那要从陈毛智算起。”
    日历翻回至1988年。汤池镇农民陈毛智,在自家池塘探索甲鱼人工养殖。
    起初,陈毛智没有技术,他就从书本中去学,从实践中摸索,他办了一个300平方米的甲鱼孵化室,可由于技术不过关,温度、湿度掌握不好,到了收获的季节池塘里的甲鱼早就逃之夭夭了,买来的野生甲鱼也冻死了大半。陈毛智没有气馁,又一次到市场上买了三百多只甲鱼。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第二次孵化成功了。
    1988年,陈毛智的养殖规模发展到30亩,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繁养技术。看着可观的效益,养甲鱼的人越来越多,养殖面积逐渐扩大。
    2008年,陈毛智整合“汤池中华鳖养殖总场”和“汤池镇甲鱼养殖协会”,成立“应城市广源甲鱼养殖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养殖大户。

    逆境中依靠创新找出路

    然而,汤池甲鱼养殖并非一番风顺。回忆起10年前,陈毛智一阵叹息。
    那是1996年,随着市场的迅速升温,沙市、天门、应城等地,甲鱼养殖面积超常规发展。人们还利用温室、温泉养甲鱼。随着供给猛增,市场价格猛跌,从1996年的每公斤1000元跌到2000年的不足50元。市场价格与养殖成本倒挂,不少养殖户几年的利润积累亏空殆尽。
    “那时候满市场都是温室甲鱼,口感不好,价格也上不去,”陈毛智说,那几年,成为甲鱼市场最黑暗的时期,不少人退出甲鱼养殖。
    市场如战场,岂能坐以待毙。
    找专家,求教授,访领导,汤池甲鱼人纷纷行动起来,发动各方力量对汤池甲鱼养殖行业进行会诊,确定了“依靠科技、繁养一体”的发展思路。
    应城市水产局派出2名高级工程师,带领5名土专家组建技术攻关小组。一年多后,他们攻克了甲鱼繁养关键技术难题。
    陈毛智和不少精明的养殖户都明白,光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在市场大潮中生存。他们开始,组建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龙头带动、合作经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甲鱼养殖行业。
    从此,汤池甲鱼告别单纯依靠政府扶持,转向渔民自主自发投资甲鱼养殖的新模式。

    品牌建设,让“汤池甲鱼”爬得更远

    每100克甲鱼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6.5克,其富含的动物胶、角蛋白、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均对人体有益。然而,由于品牌营销不够、产业链过短,甲鱼只能通过“甲鱼贩子”统购销往水产批发市场,甲鱼的销售价格除了受到市场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商贩的钳制,“养得好”往往不如“卖得好”,养殖户的利益难以保障,抗风险能力差。
    去年以来,甲鱼价格一路走低,行业又一次行至瓶颈。
    汤池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镇党委书记钟长辉说:“特色的甲鱼养殖行业还需创新发展思路,要推动甲鱼养殖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小甲鱼向大产业跨越,力争把汤池打造为楚天甲鱼第一镇。”
    在2015年全镇5万亩土地平整项目实施之后,推行虾鳖、鱼鳖混养,稻鳖共生生态养殖新模式,将甲鱼养殖推广至普通农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30年发展积淀也为汤池镇甲鱼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基础。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华鳖系,经过五代改良,已经适应套养模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温室 积累 养殖大户 营销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